齐九鹏
提起《西游记》,无不夸它写“神”了一一书中描述的人、鬼、神、佛众生相,在吴承恩笔下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尤其前往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师徒四人,一路战妖降魔,力克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可歌可泣……虽然其中三个徒弟根本就不存在,然而却不能说《西游记》完全是虚构的。大唐盛世,确有唐玄奘其人,他俗姓陈,名袆,法号玄奘。与《西游记》书中所描绘不同的是,他并非是非颠倒、良莠不分,而是吃尽艰辛,胸怀大志的一名高僧。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他历经漫长的17年,长途跋涉5万多里,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到印度取经的事情并非虚传,时值今日仍有人文景观可考。
我曾三赴西安有关文化部门交流学习,也登临曾为唐玄奘收藏西天取经带回的经卷、佛像而建筑的大雁塔。
如果说,想到其他古迹大多需要曲径通幽,而到大雁塔的路却是极其好走。出西安火车站,坐车顺宽阔笔直的道路一直向南前行,一道弯儿也不用转,只需径直开到尽头,便可见耸立在蓝天之下的名胜一一大雁塔。
大雁塔在史料上有所记载。它是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唯一保存经卷、佛像的所在。于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 玄奘向唐高宗上表,请求在慈恩寺翻经院内建筑高塔,经唐高宗准奏,唐玄奘参加了塔的设计及建塔劳动。
仰望大雁塔,如同体味了玄奘的毅力及精神。当初他西去取经,朝廷不但不允,还沿途通缉捉拿他。待17年后他成功归来,才得到长安朱雀门两边万众夹道欢迎的盛礼。随后他又专心翻译工作,又耗时19年译出1300多万字的佛经,至今仍是研究印度半岛古老文化的珍贵资料。他写下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历经110个和传闻中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成为现在研究中亚、西亚、南亚历史的科学巨著,已被译为法、英、俄、日、德等国文字出版,为炎黄子孙赢得了荣誉。
当年珍藏这些宝贵文献的大雁塔,被新科进士们看作耀祖光宗之地。白居易27岁考中进士时,就在此处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之句。这里所说的题名处,是那时专设在大雁塔下的一块题名石碑,可见此处胜迹传名久远。
走进七层塔内,只见底层西处券洞内的碑上,有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取经和译经所获功果所作的总序《大唐三藏圣教序》;东处券洞内的碑上是唐高宗李治为圣教序作的记文《述唐三藏圣教序记》。这双碑上的书法均出自被誉为笔下"铁画银钩”的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之手笔。
沿着塔内旋梯拾阶而上,二层塔以上四周均设有砖券拱门供人聊望,四面风光,催我浮想: 这塔何以取大雁命名呢?原来其中有两个典故:其一,玄奘在印度一所寺院中,见到一座叫雁塔的底层呈燕形状的石雕塔,取经回国后,便照此仿造了大雁塔;其二,说是印度佛教因吃肉和不吃肉分成了两个教派,一天小乘教做饭的和尚,因为数日没吃到肉而长叹道: “今天又没肉,这饭可怎么吃?菩萨应该是知道的。"正巧此时天上飞过一群大雁,有一只雁离群跌死在这个和尚面前。众僧大惊,认为这是菩萨的化身,从此再不敢吃肉并改为信奉大乘教,还在坠雁之地修塔纪念,名为雁塔。玄奘取经回来仿此塔而建,并同得此名。当然,这些掌故及塔名由来,自有史学家去甄别考证。但此塔确与玄奘有关已是不争的史实。
而今,玄奘遗爱的大雁塔,已成古往今来众生游览的好去处,尽管此塔早已不藏经卷,但它的启用人,被写进了《西游记》,《西游记》不但成为国人家喻户晓的名著,也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它的存在也使《西游记》成了可看可即不都是神话的神话了。也为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学习取经”、"传经送宝”之说法提供了史实依据。
其实,我若无机会到西安取经学习,可能也没有条件拉拉杂杂地记下上述经历的。
(作者系华人功德文化传播、网络频道东北工作站站长)
华人功德东北频道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 关东雪
技术总监: 程 光
热线: 15009888118
邮箱: 19858994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