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汉字     |  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解密汉字
姓名用字中形近字姓氏辨考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06-05 20:08:28 | 来源:

中国汉字姓氏中有很多形近字,若稍粗心,就会读错或写错,给当事双方造成尴尬,或给社会公众平添麻烦。但只要留意,就能避免此类失误。中华古今姓氏40376个,并且事实比这还要多,然而现实使用的或仅占总数十分之一多。本文侧重对当代仍在使用的形近字姓略作辨考。但考虑到兼顾与历史学、社会学界或教育界有关人士交流之便,也要涉及一些已经消失或停用的有关姓氏。但很多姓氏用字无法在电脑上按通常程序打出,只有忍痛割爱。在分类上,按两个思路:依笔画(以每组对比姓的首字为主),由少到多;为压缩篇幅,涉及姓氏有多处分布地的,仅举少数省区延展到市县级,且凡河南省有的,大多较详;“xx等地有x姓”,除“一与丨”条作示例外,一下都省略为“xx等地有”;在字形上,则兼顾多种结构,如独体(人姓)、上下(冗)、左右(仉)、上中下(衷)、左中右(激)、内外(问)等。为方便区别,都注音(按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因这类姓氏实在太多了,一文难尽包揽,故择要举例。一般省略两两都最常见的,如土姓与士姓,王姓与主姓,石与右,李与季等。如:
一画
一与丨
一:Yī,有方言yi、yí、yao音不作姓用。不同源。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傈僳族姓,山东嘉祥,山西五台、万荣,陕西西安,安徽淮南,江苏无锡,上海,江西等地有一姓。
丨:Gǔn,作姓不读shù。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太平图话姓氏综》等。河南武陟,沁阳有丨姓。
这两个姓的区别是:读音,笔画不同。“一”是横,“丨”为竖。
二画
八与人
八:Bā,见《后汉书·西域传》,《明史》,《中国姓氏大辞典》。回族姓。河南周
口,山西,云南和广东等地有。
人:Rén,见《姓苑》,《姓氏词典》,《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北京,甘肃,河南周口,山东,山西,四川都江堰、大邑,江苏,江西,浙江等地有。
区别:读音不同。结构上,上端不同:“八”开口,“人”相接“。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一年级学生易认错,写错。
匕与七
匕:Bǐ,见《中日姓氏汇编》,《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工具书有收录。浙江奉化,安徽砀山等地有。
七:Qī,见《万姓统谱》,《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有。新疆塔城、兴县,河北滦南,河南兰考、周口,山西阳泉,湖南茶陵,上海,江苏武进、洪泽,江西莲花,浙江,云南等地有。
区别是:读音,结构不同。“匕”的第一笔是短撇(左端不出头);“七”第一笔是斜横(右侧稍长于左侧)。
刁与刀或力:
刁:Diāo,见《风俗通》,《日知录》,《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回、满、蒙、土、傣等民族有。
刀:Dāo,见《广韵》,《姓氏考略》,《景颇族的姓名》,《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云南、四川、内蒙等地景颇族,佤族,哈尼,阿昌等民族有刀姓。
力:Lǐ,见《风俗通》,《中国姓氏大辞典》等。重庆,山西,江西,江苏,台湾等地土族,壮族,台湾土著有。
区别:注意区分第二笔写法。但还要注意刁与刀读音相近。
乜与㔾或巳
乜:Niè,见《山左诗集》,《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分布较广,河北,河南,山东三省较多。回族,布依族等有。
㔾:Jié,又Xiān,演化同“节”姓,也有写成“卩”,称卩氏。见《千家姓》,《直音》,《中国姓氏大辞典》等。一是由乜讹㔾的,音Jié;而㔾同卩的,音Xiān,见《正字通》。
巳:Sì,见《战国策》,《中国姓氏集》等。吉林,宁夏,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有。
区别:读音不同。三姓每字第一笔都略有不同。且乜、㔾是两画,巳为三画。
乜与也
乜:(见上)
也:Yě,见《万姓统谱》等。汉、回、土家等民族有也姓。内蒙,甘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阳泉、昔阳,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江西等地有。
区别:读音或笔画数不同。

\
 

(中华王氏祖像)

三画
己与已或巳
己:Qǐ,作姓用时的正确读音,今也可读Jǐ,有改作邔姓或起姓的,见《集韵》,《郡国志》,《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北京,天津,河北乐亭、围场、高碑店、献县,河南周口、卫辉、信阳,四川大邑和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广东,福建,海南及台湾高雄等地有。
已:Yǐ,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天津武清,河南周口,山西太原、大同等地有。
巳:(见上)
区别:读音,第三笔不同。有一顺口溜说地是:“己”不出头,“已”出头,凡写“巳”字皆封口。
凡与丸
凡:Fán,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甘肃静宁较多,其他地方也有。
丸:Wán,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吉林,北京,内蒙古,山西阳泉、临汾,湖北武汉,湖南,江西,浙江,云南等地有。
区别:读音,结构不同。“凡”是“几”内+“、”,“丸”属“九”的撇上+“、”。
干与千或于与亍:
干:Gān,古代读Hán,同邗;不宜通乾的Gān音姓(有Gān、Qián两姓)或幹的Gàn音姓(有Gàn、Hàn两姓)。作姓不读gàn。见《路史·国名纪》,《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百家姓氏解说辞典》等等。分布较广,以上海、安徽、江西和浙江为多。
千:Qiān,见《千姓·姓氏渊源》,《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分布较广,以河南、四川和内蒙的壮、畲、朝鲜等民族较多。
于:Yù,通邘,但不同于於。见《元和姓纂》,《姓觿》,《宋书》等。分布较广,多民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河南等地较多。
亍:Chù,见《姓氏寻源》,湖南,浙江等地有。
区别:干与千,首笔不同:前者横,后为撇;干、千与于,第三笔不同:前者是竖,后者竖钩,或说横“干”撇“千”于竖钩;于与亍,第三笔不同:后者为“二”下竖钩,或上“一”下“丁”结构。或简称:二钩(“二”字+竖钩)“于”,一丁“亍”。
久与欠
久:Jiǔ,见《姓苑》,《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内蒙古包头,甘肃,北京,天津,河南周口,山西太原、榆次、灵石,安徽淮南,湖南,江西,云南等地有。
欠:Qiàn , 见《中国姓氏大辞典》,辽宁,河北,陕西蒲城,湖南宁乡,江苏,江西,浙江,广西,云南等地有。
区别:读音、笔画不同。“久”字三画是撇、横撇、捺,“欠”四画是撇、横撇/横钩、撇、捺。
兀与元或无
兀:Wù,见《元和姓纂》,《姓氏词典》,《蒙古姓氏》等。河南陕县、灵宝等地有,见《陕县志·族姓》。
元:Yuán,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回、蒙古、纳西、锡伯、朝鲜等民族有元姓,分布较广,以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为多。
无(無):Wú,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北京,湖北武汉等地有。
区别:兀与元,笔画不同:元比兀多一横;元与无,结构不同:前为“一”“兀”组合,后由“一”“尢”构成。
小与少
小:Xiǎo,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河北,河南周口、信阳,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上海,江苏,江西,云南,贵州,重庆等地有。
少:Shào,作姓不读shǎo,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甘肃,北京,河北,河南登封、周口、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江西,浙江,广东,贵州等地有。
区别:笔画不同,而且第三笔也不同:“小”有钩“少”为竖。
么与幺
么:Yāo,作姓不读má、ma、mó、me,见《新华词典》,《辞海》,《姓苑》,《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幺之俗写。分布较广,以辽宁,河北,山东,广西较多。
幺:Yāo,作姓不读má、me,见《新华词典》,《辞海》,《姓苑》,《中国姓氏大辞
典》等。幺、么相通。分布较广,天津,山西两地较多。
区别:笔画不同。“么”是撇折捺,“幺”是折折捺;分布区域不同(见上)。
尢与尤
尢:Yóu、Wāng,异音同姓,见《万姓统谱》,《续文献通考》,《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河南武陟,山西太原,上海,广东等地有。Yóu音“尢”、“ 尤”相通。Wāng音姓不可通“尤”。
尤:Yóu,见《中国上古史新探》,《三国志·吴志》,《清朝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汉、回、满、蒙古、羌、苗、佤、傈僳、台湾土著等民族有,分布较广,以北京、河南、江苏、福建四省市较多。
区别:笔画不同,“尤”比“尢”左上角多一点。“尢”Wāng音姓时不可通“尤”。
子与孑
子:Zǐ,见《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回族、蒙古族、傈僳族等有。分布较广,以内蒙,广西为多。
孑:Jié,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甘肃,河北,河南周口安徽,湖南,台湾等地有。
区别:读音,第三笔不同。俗语:横“子”提“孑”。
四画
丹与冄
丹:Dān,见《路史》,《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分布较广,以河北,河南,山西三省较多,回、满族姓。
冄:Rǎn,同冉姓,见《史记》(卷四),《康熙字典》,《姓氏博考》,《中国姓氏大辞典》等。
区别:读音,笔画结构不同。“丹”是撇、横折钩、点、横,“冄”是竖、横折钩、横、横。
父与爻
父:Fǔ,见《姓氏五书注》等。河北,河南郑州,四川,湖北,湖南,浙江,福建等地有。
爻:Yáo,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姓苑》,《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江苏响水有。
区别:读音和第二笔画不同,“父”是撇、点、撇、捺,“爻”是撇、捺、撇、捺,
即“父”字第二笔是点,而“爻”第二笔则是捺。
丐与丏
丐:Gài,见《路史》等,满族姓,吉林,甘肃,河北定州、隆化,山西长治,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有。
丏:Miǎn,见《姓氏典故》等,四川成都有。
区别:读音,笔顺不同。“丐”是横、竖、横、竖折折钩;“丏”是横、竖、竖折、横折钩。
毌与毋或母
毌:Guàn ,见《姓氏考略》,《续文献通考》,《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山西临晋、平遥、荣河,翼城等地有。
毋:Wú,见《路史》,《姓氏考略》,《急救篇》,《华阳国志》,《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分布较广,以河南、陕西两省较多,约占全国毋姓人口的92%。
母Mǔ,Wù,其中,Mǔ音姓见《姓氏考略》,《中国人的姓名》,《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分布较广,内蒙古、河南、山西、四川、贵州五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母姓人口的78%。Wù音姓见《旧唐书·韦述传》,《通志·氏族略三》,《中国姓氏研究之历史回顾》,《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区别:读音或笔画不同。“毌”、“毋”四画,笔画分别是竖折、横折、竖、横或竖折、横折钩、撇、横,而“母”姓五画,为竖折、横折钩、点、横、点。
井与丼
井:Jǐng,见《姓觿》,《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汉、满、土家等民族有。分布较广,以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五省较多,河南遂平县有。
丼:Dǎn,又Jǐng,应为两姓。Dǎn音姓见《姓解》、《集韵》,Jǐng音姓见《康熙字典》,《广韵》。有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又姓音Dān,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或误。丼姓或已消失。
区别:两姓差异主要在“井”中有无“、”。读音不全同。
亓与开或幵
亓(有作丌、亣、其):Qí、Jī,两音一姓。《通志·氏族略》,《集韵·之韵》,《泰山都尉孔君碑》,《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
辞典》等。分布较广,山东、山西、安徽三省较多。河南遂平和兴镇几个叫亓庄的村子都有亓姓聚居,音Qí。
开(開):Qí、Jī、Jiān,kāi,多音多姓,见《急救篇》,《清稗类考·姓名类》,《通志·氏族略四》,《新野杂记》,《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幵(有第一笔为撇的):Jiān,Qiān,两音一姓,见《辞源》,《正字通》,《汉书·赵充国传》,《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台湾台北有幵姓。
区别:读音有同有异,且“开”属多音多姓,“亓”、“幵”为多音一姓。前两姓与第三姓笔画不同,其中,“亓”、“开”虽都四画,为横、横、撇、竖,但“亓”又可分为“一”、“丌”组合,“开”是独体字;“幵”笔顺:横、横、撇、横、横、竖。
日与曰
日:Rì,见《左传》,《史记·日者列传》,台湾省通志(卷五·人民志)》,《中国姓氏大辞典》等。藏、傈僳、台湾土著等民族姓。吉林,青海,甘肃,北京,山西大同,四川,安徽淮南,湖南,上海,浙江,广东,云南建水、泸水,台湾等地有。
曰:Yué,见《中国姓氏集》等,宁夏,山西文水、汾阳,江苏,上海,云南,贵州,台湾等地有。
区别:字体、字形的长短、宽窄不同;主要读音不同。
冗与冘
冗:Rǒng,见《中华姓府》,中国姓氏大辞典》等。甘肃水登,湖南等地有。
冘:Yóu,见《路史》,《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等。江西新干有。
区别:读音和第三、四笔画不同。“冗”第三笔的撇上端在“冖”下,第四笔是横斜钩/横折钩;“冘”第三笔的撇上端超过“冖”上,第四笔是竖弯钩。
天与夭
天:Tiān,见《元和姓纂》,《中国姓氏大辞典》等。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卫辉、汤阴、宁陵、巩义、信阳,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上海,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台湾台北,台东、高雄、屏东等地有。
夭:Yāo,作姓不读ǎo,见《中华姓府》,《姓谱》,《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河南周口,山西太原、大同、阳泉、寿阳、万荣、绛县、垣曲、汾阳、昔阳、平遥,陕西,湖南,云南等地有。
区别:读音,首笔不同——“天”是横,“夭”为撇。
瓦与亙
瓦:Wǎ,见《路史·国名纪》,《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回,藏,壮,佤,等民族有。在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唐县、高碑店,山东嘉祥,山西泽州、霍州,江苏,上海,江西,云南宜良、香格里拉、红河,贵州普安、盘县,台湾桃园等地有。
亙:Gèn,见《姓氏考略》。
区别:读音、笔画、笔顺不同。“瓦”四笔,横、竖钩、横折弯钩、点;“亙”横、竖、横折、点、点、横。
刈与乂阝(拼写)
刈:Yì,见《魏书·官氏志》,《姓苑》等。五代有宋(河南商丘)人刈怀。
乂阝:Nì,见《续文献通考》。
区别:读音和右边偏旁不同。
扎与札
扎:Zhá,又可读Zhā,作姓不读zā,见《新华词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汉、蒙古、拉祜等民族有扎姓,主要分布新疆,甘肃,内蒙,青海,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周口、沁阳,山西,安徽,湖南,上海,台湾等地。
札:Zhá,作姓不读Zhā,见《新华词典》,《新编千家姓》,《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新疆,甘肃,内蒙,河南周口,山西孝义,福建,台湾桃园、嘉义、澎湖等地有。
区别:笔画及偏旁不同。“扎”四画,“扌”旁;“札”五画,“木”旁。
仉与仇或亻丸(拼写)
仉:Zhǎng,见《姓氏辩误》,《姓考》,《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分布较广,黑龙江,北京,山东,云南等四省市较多,回、蒙古、布依等民族有。
仇:Chóu,又Qiú,两音两姓,见《魏书》,《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甘肃,河北,河南卢氏,山东,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傈僳族有Chóu音姓。而Qiú音姓蒙古、满、朝鲜、瑶、傣等民族有,分布较广,内蒙古,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六省较多。
亻丸:Qí,Qiú,Wán,三音三姓。其中,Qí音在河南洛阳市涧西区长春路有约20人,见
公安户籍登记薄;Qiú音姓见《蒲城县姓氏》,陕西蒲城有;Wán音姓见《姓考》,明代宁夏指挥使亻丸廉。Wán音姓现或已消失。
区别:仉与仇,右边结构稍不同;仇与亻丸,右边笔画数、结构都不同。三字右边分别是“几”、“九”、“丸”,稍加留心即可辨。
五画
本与夲或㔻
本:Běn,见《姓苑》藏族、彝族姓。甘肃,青海,河北涉县,河南义马,安徽,湖南,四川,上海,浙江,广东,云南,贵州,台湾彰化等地有。
夲:Tǎo,见《姓苑》,《中国姓氏大辞典》等。
㔻:Pī,见《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即丕氏。
区别:读音、笔画结构都不同。笔画:“本”为横、竖、撇、捺、横,“夲”是从大从十,即横、撇、捺、横、竖,“㔻”为上“不”下“十”。
氷与冰
氷:Bīng,冰的异体字,见《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苏盐城有。
冰:Bīng,为凌姓所改,见《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辞典》。满族姓。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周口、济源、洛宁,山东,山西,湖南,贵州等地有。
区别:分布区域和笔画笔顺不同。“氷”字五画,为竖钩、点、横撇、撇、捺;“冰”六画,是点、提、竖钩、横撇、撇、捺。
氾与汜
氾:Fán,又Fàn , 见《元和姓纂》,《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又作汎、凢。河南息县有。
汜:Sì,见《姓觿》,《《清稗类钞·姓名类》,《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天津东丽,河南栾川,江苏武进、宜兴等地有。
区别:读音、笔画数不同。笔顺分别是:“氾”是点、点、提、横折钩、竖弯钩,“汜”是点、点、提、横折钩、横、竖弯钩。
宄与究
宄:Guǐ,见《山西人口姓氏大全》,《中国姓氏大辞典》。山西山阴有。
究:Jiū,见《佤族风俗志》,《中国姓氏大辞典》。云南西蒙佤族姓。
区别:读音、笔画、偏旁不同。“宄”是“宀”头,而“究”为“穴”,多两画。
刊与邗或邘
刊:Kān,见《姓苑》,《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新疆,甘肃,四川,河南宁陵,湖南益阳、怀化,江苏等地有。
邗:Hán,见《魏书·官氏志》,《姓考》,《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北京,甘肃,河北定兴,湖南,江苏,上海,海南等地有。
邘:Yú,后简改为于。
区别:读音不同。刊与邗,右偏旁不同;刊和邗与邘,左第三笔不同。
夘与邜与舛
夘:Mǎo、Qīng,两音两姓。Mǎo音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台湾高雄、台中、台东等地有。Qīng音姓见《姓苑》。
邜:Xī,见《云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甘肃,浙江东阳,云南江川,台湾台南、高雄等地有。
舛:Chuǎn,见《姓氏词典》,《中国姓氏大辞典》。山西有。
区别:读音不同,字的结构右边不同,“舛”笔画也比前两姓多一画。
末与未
末:Mò,见《中国姓氏集》《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甘肃,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宁陵、登封、郏县,山东,山西,安徽,湖南,江苏,上海,重庆,广西等地有。
未:Wèi,见《急救篇》,《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回、满、蒙古等民族有,分布较广,但人数少。
区别:读音不同,笔画笔顺虽同,但第一、二笔横的长短相反。对第一笔,俗简称长“末”短“未”。
卭与邛
卭:Qióng,见《路史》,《姓解》等。
邛:Hóng,又Qióng,两音两姓,Hóng音姓见《两周金文辞大系》,《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Qióng音姓见《姓觿》《路史》等,河北唐县、黄骅,山西榆次,安徽灵璧,湖南,浙江,云南东川、开化等地有。
区别:邛姓比卭姓多一音,为两姓;笔画右偏旁不同。
叴与旮
叴:Qiú,见《中国姓氏大辞典》。重庆綦江,四川成都,安徽淮南等地有。
旮:Gǎ,见《中国姓氏大全》。河南偃师,山西临汾,重庆綦江,湖北监利、老河口等地有。
区别:读音,笔画数、笔顺不同。“叴”下是“口”,“旮”下为“日”。
戊与戍或戌或戎
戊:Wù,见《路史》《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甘肃,天津,河北,山西大同、长治、忻州、怀仁、阳泉、夏县,四川成都,江苏,上海,浙江,云南等地有。
戍:Shù,见《稀姓录》,《新编千家姓》,《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分布较广,宁夏,湖北,云南三省区较多。
戌:Xū,见《宣和博古图》,《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新疆,内蒙古,天津,河北,河南周口、偃师,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安徽,湖南,上海,江西,浙江,广东,云南,台湾台北等地有。
戎:Róng,见《中国上古史新探》,《古今姓氏书辩证》,《氏族大全》,《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分布较广,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广东五省较多,占全国戎姓人口约87%。
区别:读音不同。从字的结构特点,用一句俗话概括其区别:“戊”空“戍”点“戌”短“戎”长。
玉与玊
玉:Yù,又Sù,两音两姓。Yù音姓见《姓觿》,《韩非子·和氏》,《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回、锡伯、朝鲜、布朗、布依、壮、傣、水、彝等民族有,分布较广,主要在广东,广西,贵州三省;Sù音姓同玊,见《集韵》,汉代有玉况,由陈留太守,升为司徒。
玊:Sù,见《中国姓氏集》,《姓氏考略》等。通“玉”Sù音,又见《姓解》。
区别:玉与玊的“、”在“王”中位置不同。
六画
阪与阝氏(拼写)或阺
阪:Bǎn,见《中国姓氏集》,《中国姓氏大辞典》。
阝氏:Shì,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中国姓氏大辞典》。北京有。
阺:Dǐ,见《阳原县的姓氏分布情况》,《中国姓氏大辞典》。河北阳原有。
区别:读音,笔画笔顺不同。每姓字的右边笔顺:“阪”是撇、撇、横撇、捺,“阝氏”是撇、竖钩、横、折/斜钩,“阺”是撇、竖钩、横、折、点。
此与丠
此:Cǐ,见《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新编千家姓》,《中国姓氏大辞典》。河北,河南武陟,山沂水、新泰,山西,福建,云南等地有。
丠:Qiū,见《中国姓氏集》,古丘字。
区别:读音,笔顺不同,“此”的笔顺竖、横、竖、提、撇、竖弯钩,“丠”笔顺竖、横、提、撇、竖弯钩、横。
扛与扗
扛:Gāng,作姓不读káng,见《无锡县姓氏》。江苏无锡有。
扗:Zài,见《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广西灌阳有。
区别:读音,字的右边不同。
忓与
忓:Hàn,见《集韵》,江苏高淳有。
:Xū,见《高淳县姓氏》。江苏高淳有。
区别:读音不同,最后一笔不同。“忓”是竖,“”是竖钩。
牞与牝
牞:Lè,见《世本》,《中国姓氏大辞典》。今有牞姓。
牝:Pìn,见《新编千家姓》。
区别:读音,笔顺不同。“牞”的右边是“力”,“牝”的右边是“匕”。牝姓或已消失。
甪与角
甪:Lù,见《古今姓氏书辩证》,《苏州府志》。也作角氏。天津武清有。
角:Jué、Lù,两音两姓。Juè音见《姓考》,《姓氏考略》,《路史》,《中国姓氏大辞典》。新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息县,山西,陕西,湖南,安徽,江苏,广东,福建,云南,台湾等地有。Lù音姓,见《姓源》,《中国姓氏大辞典》。
区别:读音有部分不同,笔画不同。角的Lù音姓或已消失。
乔(喬)与“乔”去“夭”改“天”
喬(乔):Qiáo,见《中国姓氏大辞典》,汉,回,满,蒙古,苗,傣,锡伯,土家,布依,傈僳等民族姓。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等地有。
“乔”去“夭”改“天”:Guì,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字汇补·大部》,《康熙字典》等。
区别:读音,偏旁结构不同。“乔”:是“夭”,乔”去“夭”改“天”:是“天”。
厍(厙)与库(庫)
厍:Shè,见《广韵》,《韵会举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分布较广,甘肃、山西较多。
库:Kù、Shè,不同源,应两音两姓。见《通志·氏族略》,《风俗通》,《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回、佤等民族有。分布较广,河北,河南,陕西,湖北四省较多。
区别:“库”常用音Kù。笔画笔顺不同。“库”比“厍”头上多一“、”。
圳与钏
圳:Zhèn,见《姓谱》,《中国姓氏大辞典》。山西太原,广西博白等地有。
钏:Chuàn,见《万姓统谱》,《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湖南宁乡,浙江永嘉,云南腾冲、保山、昌宁、泸水、陇川、龙陵、盈江等地有。
区别:读音,左偏旁,笔画不同。
专刂(剸)与专阝(鄟)
专刂:Zhuān,见《中国姓氏集》等。又专刂:Zuān,两音,两字体,为繁简。见《太平图话姓氏综》,《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专阝:Zhuān、Zhuǎn、Tuán,三音三姓。又改专氏、或作鱄氏。又专阝:又Zuān,为简体,或声调误。见《《姓氏词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Zhuān音姓见《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广韵·仙》,《中国姓氏大辞典》等。Zhuǎn、Tuán,音姓,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下部)。
区别:读音,偏旁,繁简等不同。“专刂(剸)”是“刂”旁,“专阝(鄟)”为“阝”旁。
七画
毐与毒
毐:Ai3(ǎi),见《姓苑》,《中国姓氏大辞典》。Ai1(āi),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
Xī,见《《中国历史上最奇怪的姓》,《编海》,《千家姓》。三音一姓。
毒:Dú,台湾读Láo,见《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苏武进(Ai3<ǎi>),台湾(Láo)台南、台中、南投、嘉义、高雄有。两音同姓。
区别:读音,笔画笔顺不同。“毐”七画:横、竖、竖折、横弯钩、撇、横,“毒”九画:横、横、竖、横、竖折、横弯钩、点、横、点。
闳与闵
闳:Hóng,见《姓觿》等。湖南道真,上海等地有。
闵:Mǐn,《姓源》。回,满,朝鲜,纳西,土家,彝,黎等民族姓,分布较广,陕西多闵姓。
区别:读音,字内部结构不同。“闳”是“厷”,“闵”为“文”。
肓与盲或育
肓:Huāng,见《姓氏典故》。湖北武汉有。
盲:Máng,见《姓氏典故》。四川成都有。
育:Yù,见<姓氏考略》。又作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吉林,北京,天津,河北临西,山东淄博,四川,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有。
区别:读音不同,笔画、笔顺不全同。“肓”与“盲”笔画和下半部分不同;“盲”与“育”笔顺不同:“盲”是点、横、竖折、竖、横折、横、横、横,“育”是点、横、撇折、点、竖、横折钩、横、横。
况与況
况:Kuàng,也作況,见《三国志》,《中国姓氏大辞典》。分布较广,山东、重庆、贵州三省市较多。
況:Kuàng,见《姓苑》,《三国志·蜀志》,《中国姓氏大辞典》。今与况已混用。江西安义、新建,台湾台北、桃园、新竹等有。
区别:字的左偏旁和二者分布区域不同。
冷与泠
冷:Léng、Lěng、Líng,源不同,应三音两姓。Lěng音姓见《《路史》,《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回、蒙古、满、达斡尔、布依、藏、彝等民族有,分布较广,辽宁,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贵州八省较多。Líng音姓同泠,《中国姓氏寻根》:冷Léng是泠Líng的改写,即冷的Léng、Líng音姓同
泠。又见《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中国姓氏大辞典》。
泠:Líng,见《郡国志》,《姓考》,《风俗通》,《汉语大词典》(卷三),《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区别:读音不同,《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提及《中国姓氏寻根》有冷Léng音姓同泠Líng,而《中国姓氏大辞典》是冷的Líng音姓同泠。到底“冷”是否有Léng音与Líng音都同冷Léng音姓,有待考证。左偏旁有别:“冫”或“氵”。
彤与肜
彤:Tóng,见《史记》,《中国姓氏大辞典》。甘肃,北京,河南宝丰、信阳、巩义,山西太原、曲沃、汾阳,四川成都,河北武汉,江苏,香港等地有。
肜:Tóng,又Róng,见《元和姓纂》,《汉语大词典》(卷三)。两音同姓。山西长治有。
区别:读音、笔顺(左边)不全同。“彤”:撇、横折钩、点、横,“肜”:撇、横折钩、横、横。
八画
炊与炔
炊:Chuī,一说为吹,见《中国姓氏大全》,《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北京,河南郑州、偃师、义马、宜阳、栾川,山西,陕西,四川成都等地有。
炔:Guì、Kuài,不同源,应属两姓。Guì音姓,见《姓氏考略》,《后汉太尉陈球碑》;Kuài音姓,见《续文献通考》。另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区别:读音、笔顺不同。“炊”、“炔”右侧笔顺分别是:撇、横钩/横折、撇、捺,横折、横、撇、捺。
妲与姐
妲:Dá,见《姓觿》。
姐:Jiě、Zǐ,也作姊氏。见《中国姓氏汇编·附录·以字多音姓表》,《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汉书冯奉世传注》,《姓氏考略》,《南齐书》,《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北京,甘肃玉门,河北定州、高碑店,山西大同、阳高、清徐,四川成都,台湾高雄等地有。
区别:读音不同,字的右边结构不同。“妲”是“旦”,“姐”为“且”。
府与尸付(拼写:“尸”下“付”)
府:Fǔ,见《周礼》,《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彝族姓,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北,山东,山西太原、绛县、山阴、灵石,上海,江苏,江西,福建,云南,台湾等有。
尸付:Fǔ,见台湾人口姓氏分布》。
区别:偏旁不同。“府”:“广”,“尸付”:“尸”。
函与亟
函:Hán、Xiǎn,两音两姓。见《广韵·咸韵》,《续文献通考》,《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其中,Xiǎn音姓,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河北威县,山西阳泉、神池,陕西西安,湖南,江西等地有。
亟:Jí,见《姓谱》,《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区别:读音不同,笔顺不同。“函”:横折、竖钩、点、提、撇、捺、竖折、竖,“亟”:横折、竖钩、竖、横折、横、横折、捺、横。
沬与沫
沬:Mèi,也作妹氏或昧氏,见《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姓氏大辞典》。
沫:Mò,见《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山东新泰,山西大同、阳泉、孟县,陕西合阳,安徽,湖南,江苏,海南琼中等地有。
区别:读音,字的右边横不同。“沬”是上短下长,“沫”则上长下短。
沽与沾
沽:Gū,见《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苏滨海有。
沾(霑):Zhān,见《新编千家姓》,《中国姓氏大辞典》。天津武清,河北定州,河南周口、淮阳、偃师、郏县,山西晋城,陕西高陵,浙江,云南,贵州等地有。
区别:读音,字的右边笔顺不同。“沽”是横、竖、竖、横折、横,“沾”是竖、横、竖、横折、横。
廼与逎
廼:Nǎi,见《万姓统谱》,《中国姓氏大辞典》。
逎:Qiú,《万姓统谱·尤韵》:“见《姓苑》”。同遒,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康熙字典》。
区别:读音及笔画笔顺不同。“廼”:八画,廴+西。“逎”:十画,辶+酉。

 

\

(中华王氏祖像)
 

九画
柌与祠
柌:Cí,见《姓氏词典》,《中国姓氏大辞典》。湖北武汉有。
祠:Cí,见《《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姓氏大辞典》。甘肃舟曲,河北围场,广东顺德、茂名等有。
区别:偏旁不同。“柌”为“木”,“祠”是“礻”。
枸与栒
枸Gǒu,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甘肃古浪,山西泽州、应县,浙江等地有。
栒Xún,见《路史》,《姓觿》,《中国姓氏大辞典》。
区别:读音,笔画和右边笔顺不同。“枸”是“句”,“栒”为“旬”。
茴与茼
茴:Huí,见《中国姓氏大辞典》。山东诸城有。
茼:Tóng,见《中国姓氏大辞典》。新疆布尔津,山西太原、夏县、闻喜、孝义、稷山等地有。
区别:读音,笔顺不同。“茴”字下半部分是“回”,而“茼”的下面是“同”。
茶与或荼
茶:Chá、Tú,两音两姓。Chá音姓见《中国人名大辞典》,《云南契丹后裔研究》,《宋史》,《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彝、白、佤、羌、哈尼等民族有。分布较广,云南占全国茶姓人口的95%。Tú音姓见《路史》,《康熙字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等。
:Shé,见《字汇补》,《奇姓通》,《中国姓氏大辞典》。
荼:Tú、Shū、Yé,三音不同源,宜分三姓。Tú音姓见《潜伏论》等。北京,甘肃,山东青州,山西介休,安徽淮南,湖南,上海有。Shū音姓见《周礼》,《希姓录》。Yé音姓见《汉书·江都易王传》,《康熙字典》。都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区别:部分读音不同。“茶”与“”和“荼”的“艹”头以下笔画笔顺不同:依次是“人”+“朩”(音pìn),六画;“佘”(音shé),七画;“余”(音yú),七画。
挟(挾)与捄
挟:Xié、Jiā,两音一姓,以Xié音为主。见《路史》,《姓考》,《中国姓氏大辞典》。
捄:Jiù,即救氏,见《姓觿》,《中国姓氏大辞典》。
区别:读音,字右边结构不同。“挟”之“夹”是:横、点、撇/点、横、撇、捺,
“捄”的“求”为:横、竖钩、点、提、撇/点、捺、点/捺。
十画
般与殷
般:Bān,见<姓考》吉林,河北,陕西,安徽淮南、望江,江苏,浙江,广东中山,广西巴马,贵州等地有。
殷(磤):Yī、Yān、Yīn、Yǐn,四音一姓。其中殷(磤)为Yīn、Yǐn两音一姓,见《通志·氏族略》,《姓氏急救篇》,该支源河南颍川殷水,又见《殷姓源流》。Yī、Yān音改Yīn,见《风俗通》,《元和姓纂》。Yān改Yīn音姓见《世本》,源出西周北殷甘肃崆峒山区。 回、满、朝鲜、藏、壮、黎、瑶、彝、土家、布依、景颇等民族都有,分布很广,当代第111位大姓。安徽,江苏,云南三省多殷姓,占全国殷姓人口的51%。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区别:读音不同。字的左边结构不同:“般”的“舟”笔顺是撇、撇、横折钩、点、横、点,“殷”的“㐆”为撇、撇、横折、横、横、横折钩。
亳与毫
亳:Bó,见《姓觽》,《中国上古史新探》,《广韵》,《中国姓氏大辞典》,河北,河南周口,山东肥城,广东等地有。
毫:Háo,见《姓谱》,《康熙字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北京,河北定州、阜平、唐县、故城,河南周口,陕西,湖南等地有。
区别:读音,笔画,笔顺不同。“亳”十画,下面是“乇”;“毫”十一画,下面是“毛”,两者相差一横。
晁(鼂)与晃
晁(鼂):Cháo,见《汉语大词典·卷五》,《氏族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分布较广,河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较多。
晃:Huǎng,见《姓氏考略》,《汉语大词典·卷五》,《姓氏词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北京,河北,河南偃师、济源、巩义、灵宝、周口,山东夏津、曲阜,陕西旬邑,湖北武汉,福建,云南等地有。
区别:读音不同。两姓字下半部分结构不同:“晃”是“光”,“晁”为“兆”。
皋与臬
皋:Gāo,见《风俗通》,《姓氏考略》;又同臯氏、皐氏,见《姓源》,《中国姓氏
大辞典》。辽宁,河北南宫、威县,山东济南、章丘,山西垣曲,江苏,上海,江西,浙江,云南,台湾台北、新竹等地有。
臬:Niè,见《中华姓府》,《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河北献县,山东胶州,江苏洪泽等地有。
区别:读音,笔顺不同。“皋”:撇、竖、横折、横、横、横、撇、捺、横、竖,“臬”:撇、竖、横折、横、横、横、横、竖、撇、捺。
哭与笑
哭:Kū,见《史记·商君列传》:“魏王下诏,以为‘......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达奚氏为哭氏,乙旃氏为叔孙氏......”。
笑:Xiào,《姓氏典故》,王述民《新编注音千家姓》,《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内蒙古,北京,甘肃永登,河北黄骅、安新、隆化,河南灵宝、郏县,山东济南,山西大同、临汾、夏县,安徽淮南,江苏泰兴,上海,台湾高雄等地有。
区别:读音不同。两姓上下结构的上半部分不同:“哭”是并列两个“口”,“笑”是“”头。
栗与粟
栗:Lì,见《风俗通》,《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汉,满族等有。分布较广,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较多,占全国栗姓人口83%。
粟:Sù、Xiù,不同源,应两姓。Sù音姓最常见,《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有载。侗、瑶族姓,分布较广,湖南,广西,云南,重庆等地较多。Xiù音姓见《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属区域方言姓,湖南长沙、芷江等地有。
区别:读音,笔画(十或十二)笔顺不同。两姓字的下半部分“栗”是“木”:横、竖、撇、捺,而“粟”为“米”:点、撇/点、横、竖、撇、捺。
隼与隻
隼:Sǔn,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甘肃永登,江苏丰城地地有。
隻:Zhī,见《敦煌学译文集》,《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北京,河北青县等地有。
区别:读音或字的下半部分不同。“隼”的是“十”:横、竖,“隻”为“又”横折、捺。
衰与衷
衰:Shuāi、又读Cuī、Cuì,三音同姓。以Shuāi音为主。其中,Shuāi音姓见《万姓统谱》,《中国姓氏大辞典》;Cuī音见《中国姓氏汇编》,《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Cuì音见《中国姓氏大辞典》。河北高碑店,河南潢川,山西寿阳,上海等地有。
衷:Zhōng,见《正字通·衣部》。由哀氏改,见《万姓统谱》,《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满族姓。北京昌平,河北隆化,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江西,浙江,福建,云南,台湾等地有。
区别:读音不同。两姓字的中间笔顺不同:“衰”是竖、横折、横、横,“衷”为竖、横折、横、竖。
谈(談)与淡
谈:Tán,同郯氏,见《姓苑》,《新纂氏族笺释》,《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分布较广,江苏,广西两地较多。
淡:Dàn,《汉语大词典》,<姓氏词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重庆市涪陵区武陵有位淡福元。
区别:读音,笔画,偏旁不同。“谈”十画,“讠”旁;“淡”十一画,“氵”。
十一画
庵与庾
庵:An1(ān),同菴,见《新编千家姓》,《中国姓氏大辞典》。山西运城、临猗,湖南,海南,台湾台北等地有。
庾:Yǔ,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分布较广,山西,陕西,广东三省较多。
区别:读音,笔顺不同。“庵”下是“奄”,横、撇、捺、竖、横折、横、横、竖弯钩,“庾”下“臾”,撇、竖、横、横折、横、横、撇、捺。
悼与淖
悼:Dào,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台湾有。
淖:Zhuō、Nào,源不同,宜两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北京有。
区别:读音,偏旁不同。“悼”是“忄”,“淖”为“氵”。
梁与粱
梁:Liáng,见《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姓氏寻根》,《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分布较广,当地第20大姓,河南,广东,广西三省多梁姓。
粱:Liáng,见《玺印姓氏徵》,《中华大字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河北
鹿泉,河南鄢陵,湖南湘潭、津市,四川泸州叙永县,江苏,江西,浙江广东等地有较少分布。
区别:笔画不同。“梁”下是“木”,“粱”为“米”,多两笔。
冖思(上下结构)与亠思(上下结构)或葸
冖思:Sī,见《字汇》,《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
亠思:Xī、Xì、Xǐ(同惠),三音一姓,Xī,Xì音姓由惠姓改,见《中国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甘肃兰州、酒泉、临夏、景泰、民乐、永昌、西峰、会宁、古浪、庆阳,宁夏西吉,北京,河南,陕西,贵州等地有。Xǐ,新疆,甘肃,宁夏,山西,陕西西安临漳区栎阳镇惠家村80%惠姓人音,而不读Huì。Xī音姓北京有。
葸:Xǐ,见《中华姓府》,《中国姓氏集》,《中国姓氏大辞典》。甘肃永昌、永登、静宁,四川富顺,浙江永嘉等地有。
区别:读音,偏旁,笔画不同。“冖思”,“冖”头,十一画;“亠思”是“亠”头,十一画;“葸”,“艹”头,十二画。
十二画
棐与裴
棐:Fěi,又读Fēi、Féi,同姓。见《姓考》,《集韵》,《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姓氏大辞典》等。
裴:Péi,见《古今姓氏书辩证》《风俗通》,《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蒙古,满,朝鲜,藏,京,傣,土家等民族姓。分布较广,辽宁,河北,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江苏较多,占全国裴姓人口69%。
区别:读音,笔画,结构不同。“棐”十二画,“木”字底;“裴”十四画,“衣”字底。
钩(鈎)与钧(鈞)
钩:Gōu,见<姓苑》,《挥尘录》,《中国姓氏大辞典》。安徽淮南有。
钧Jūn,见《中国姓氏大辞典》。北京,河南浚县,山东曲阜等地有。
区别:读音,字的右边不同。“钩”是“勾”,“钧”为“匀”。
辜与睾
辜:Gū,见《姓苑》,《中国姓氏大辞典》等。畲,苗等民族有。分布较广,四川,广东较多,占全国辜姓人口71%。
睾:Gāo,见《姓觿》,《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
陕西西安,广西容县等地有。
区别:读音,笔画,结构不同。“辜”十二画,“古”字头;“睾”十四画,“血”字头。
湟与湼
湟:Huáng,见《中国姓氏集》等。
湼:Niè,又涅,见《万姓统谱》。
区别:读音,字的右侧不同。“湟”是“皇”,“湼”是“臼工(上下结构)”。
欺与斯
欺:Qī,见《新编千家姓》。
斯:Sī,见《姓氏词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等。江苏,浙江诸暨,四川等地有。
区别:读音,偏旁不同。“欺”是“欠”,“斯”为“斤”。
葴与葳
葴:Qián、Zhēn,不同源,应二姓。Qián音姓见《春秋传》,Zhēn音姓见《中国姓氏汇编》;又作箴氏,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葳Wēi,见《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苏金湖有。
区别:读音,字形结构不同。“艹”头下:“葴”是“咸”,而“葳”则“威”。
十三画
勤与鄞
勤:Qín,见《风俗通》,《满族在岫岩》,《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傈僳族姓,分布较广,辽宁,福建,台湾较多。
鄞:Yín,见《姓苑》。河南周口,上海金山,浙江余姚,福建安溪,广东潮安、潮州、潮阳、汕头、揭阳、饶平,海南,台湾台北、台南等地有。
区别:读音,字的右侧不同。“勤”是“力”旁,“鄞”乃“阝”。姓的分布地不全同。
十四画
澉与撖
澉:Gǎn,见《万姓统谱·感韵》等。《姓氏词典》:“明有澉仁亮。”
撖:Hàn,见《姓苑》,《广韵》,《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甘肃,宁夏平罗,北京,河北,河南宝丰,山西晋城,云南邱北等有。
区别:读音,偏旁不同。“澉”是“氵”旁,“撖”是“扌”。
暨与䀈
暨:Jì、Jí、Qì、Jié,源不同,应四音两姓。Jì音姓见《姓觿》,《汉语大字典·卷二·曰部》等。北京,河北乐亭,山西太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Qì同Jì,见《姓氏词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Jí音姓见《吾丘衍学古编》,《中国姓氏大辞典》;余杭、闽中多Jí音姓,又讹为Jié音。
䀈:Jì、Qì,Jì音姓见《姓氏典故》,《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湖南有。Qì,见电脑“搜狗搜索手写输入法”有此音,但无法确定是姓用音。
区别:“暨音较多。两字下半部分不同。“暨”是“旦”,“䀈”是“皿”。
竭与蝎
竭:Jié,见《姓氏五书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辽宁,吉林,北京,河北,山东淄博,山西阳泉、临汾,安徽,江苏滨海,江西抚州,福建,台湾等地有。
蝎:Xi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苏滨海有。
区别:读音,左偏旁不同。“竭”是“立”,“蝎”为“虫”。
臧与藏
臧:Zāng、今也读Zàng,见《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国姓氏大辞典》。分布较广,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四省较多,约占全国臧姓人口72%。辽宁丹东,河南遂平等也有。
藏:Cáng、Zàng,不同源,宜两姓。:Cáng音《姓氏词典》:“见《姓苑》.....唐有藏希波。”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地地有。Zàng音见《中国姓氏汇编》,《中国姓氏大辞典》。满族,壮族有。
区别:读音有部分不同。笔画,偏旁不同。“臧”十四画,“爿”旁,“藏”十七画,“艹”头。
彰与漳
彰:Zhāng,见《姓苑》,《汉语大字典·卷二·彡部》等。北京,河北定兴,湖南,江苏,江西,广东,台湾等地有。
漳:Zhāng,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天津,山西大同,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
区别:偏旁不同。“彰”是“彡”旁,“漳”为“氵”。

 

\

(王氏专用图腾水杯)
 

十五画
獠与潦
獠:Liáo,见《周书》,《中国姓氏大辞典》。同䝤,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
潦:Liáo,见《蜀报》1999年6月6日《多姓小县》,广东封开县有;湖南有,见《湖南家谱解读》。
区别:偏旁不同。分别是“犭”,“氵”。
潾与忄粦(拼写)
潾:Lín,见《姓苑》,《姓氏词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等。
忄粦:Lín,见《汉语大辞典·卷四·心部》:“‘忄粦’[怜]通‘鄰’。”《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区别:偏旁不同。“潾”是“氵”,“忄粦”为“忄”。
褟与禤
褟:Tā,褟亦作禤,但褟音Tā或Dá(《姓苑》:“褟音达望出南越。”),禤音Xiān,疑禤、褟、禢Tà均为一姓,参见《通雅》,《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黑龙江,山西朔州,湖南,江苏,上海,浙江,广东遂溪,广西,云南东川,台湾等地有。
禤:Xiān、Xuān,见《字汇》,《防城县志》,《中国姓氏大辞典》;其中,Xuān音姓出自《汉语大字典·卷四·示部》,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水、壮等民族姓,广东广州、三水、从化,广西宁明、苍梧等地有。《中国古今姓氏辞典》:禤Xuān,广东多此姓。
区别:读音、笔顺不同。
滕与膝
滕:Téng,见《史记索隐》,《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汉、满、蒙、苗、土家等民族有滕姓,有改腾姓的。分布较广,辽宁,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广西等省区有。
膝:Xī,见《中国姓氏大全》等。壮族姓。宁夏,湖北,湖南,江苏,江西,浙江,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台湾等地有。
区别:读音,右侧笔顺不同。
撞与獞
撞:Zhuàng,见《新编千家姓》等。江苏滨海有。
獞:Zhuàng,作姓不读tóng。即僮、壮氏,族名为氏,见《峒溪纤志·獞人》,《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区别:偏旁不同。分别是“扌”,“犭”旁。
十六画
澴与嬛
澴:Huán、Xuān,《中国姓氏大辞典》,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Huán又见《中国姓氏汇编》。
嬛:Huán、Xuān,《中国姓氏大辞典》,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Huán又见《中国姓氏汇编》。
区别:偏旁不同。分别是“氵”或“女”旁。
激与缴或徼
激:Jī,见<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大辞典》。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信阳,山东,山西等地有。亦作敫,Jiǎo,见《中国姓氏汇编》,《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缴:Jiǎo,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徼:Jiǎo、Jiào。其中,Jiǎo,见《中国姓氏大辞典》。Jiào,《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区别:读音(或部分),偏旁不同。“激”,“缴”,“徼”分别是“氵”,“纟”,“彳”。
擅与檀
擅:Shàn,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山西定襄,湖南,福建,台湾等地有。
檀:Tán,见《左传》,《中国姓氏大辞典》等。
区别:读音,偏旁不同。分别是“扌”,“木”旁。
熹与憙
熹:Xī,见《姓谱》。台湾台北有。
憙:Xǐ,见《通志·氏族略》。
区别:声调,偏旁不同。“熹”是“灬”,“憙”是“心”。
十七画
羁(羈)与覊
羁(羈):Jī,一作覊,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覊:Jī,即羁(羈)氏,见《中国姓氏集》。
区别:笔画,偏旁不同。“羁”十七画(“羈”,二十四),“四”旁;“覊”二十五画,“西”旁。
糜与縻
糜:Mí、Méi,两音两姓。Mí音见《中国姓氏汇编》,《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江苏无锡,贵州毕节等有。Méi见《姓氏寻源》,《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江西宜丰。
縻:Mí,见《姓氏考略》,《姓氏词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湖南花垣,贵州绥阳等地有。
区别:读音不全同,部分结构不同。“糜”字下面是“米”,而“縻”下面是“系”。
襄与囊
襄:Xiāng,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山西襄垣、襄汾,陕西西安、洋县,湖北,湖南,江西,云南,台湾等多有。
囊:Náng,见《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阿昌族,景颇傣族等。上海,云南腾冲、梁河、陇川等地有。
区别:读,、笔画和上部分笔顺不同。“襄”十七画,两“口”以上是:点、横两画;而“囊”二十二画,两“口”以上是:横、竖、横折、横、竖、点、横折五画。
十八画
鞭与鞮
鞭:Biān,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河南周口,山西运城、洪洞等等有。
鞮:Dí,见《风俗通》,《中国姓氏大辞典》等。
区别:读音,姓字右边结构不同。“鞭”是“便”,“鞮”为“是”。
藜与艹槷(上下结构)
藜:Lí,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山西阳泉,四川成都、武胜等地有。
艹槷:Niè,见《直音》,《篇海》等。
区别:读音、“艹”一下笔顺不同。“藜”:撇、横、竖、撇、捺、撇、横折、撇、
撇、捺、竖钩、捺、提/横、撇、捺,“艹槷”:横、竖、横、撇、捺、撇、横折、捺、横、竖、撇、捺。
十九画
酄与阝雚(拼写)
酄:Huān,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阝雚:Huān,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区别:偏旁位置不同。“酄”是右“阝”,“阝雚”为左“阝”。
二十画
瓌与壤或攘
瓌:Guī,见《汉语大字典·卷二·王部》:“瓌”同‘瑰’。”《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壤:Rǎng,见《元和姓纂》,《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辽宁沈阳,湖南双峰等地有。
攘:Rǎng,见《路史》,《姓氏词典》:“攘,嵬姓。即穰。”《中国姓氏大辞典》:今仍有此姓。
区别:“瓌”与“壤”或“攘”读音,结构不同;“壤”与“攘”偏旁不同。
糯与繻
糯:Nuò,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云南陇川、景谷、泸水、保山、昭通等地有。
繻:Xū、Rú,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中华姓氏大辞典》:“繻音(Xū)又(Rú)”等。
区别:读音,偏旁不同。

 

\

\
 

二十一画
灈与忂
灈:Qú,见《中国姓氏大辞典》,《台湾区姓氏堂号考》。台东有。
忂:Qú,见《中国姓氏大辞典》,台湾高雄有。
区别:偏旁不同。
二十二画
蠧与蠹
蠧:Dú,即蠹氏,见《姓氏考略》。
蠹:Dú,一作蠧氏,见《路史》,《希姓录》。
区别:笔画和上半部笔顺不同。“蠧”二十二画,“石”以上是:横、竖、横、点、横折;“蠹”二十四画,““石”以上是:横、竖、横折、横、竖、点、横折。
㬬与䂂
㬬:Jù、Qú,两音一姓,Jù音为主。见《集韵》。一作臞氏,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䂂:Qú、Jù,两音一姓,Qú音为主。见《字汇》,《中国姓氏大辞典》。
区别:偏旁、笔画不同。“㬬”是“日”旁,二十二画;“䂂”为“目”,
二十三画
鼇与鼈
鼇:AO2(áo),见《中国姓氏汇编》,即鳌氏,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鼈:Biē,见《姓源》,一作鳖,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区别:读音,笔画,上半部结构不同。“鼇”:二十三画,上半部是“敖”;“鼈”:二十四画,是“敝”。
二十四画
驡与鸗
驡:Lóng,见《五代史》,《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后汉有驡脱。
鸗:Lóng,见《中国姓氏大辞典》等。
区别:笔画,下半部结构不同。“驡”:二十六画,“馬”底;“鸗”二十七画,“鳥”底。
二十九画
厂+三个泉(拼写)与厵
厂+三个泉:Yuán,同源或原,见《康熙字典》,《中国姓氏大辞典》等。
厵:Yuán,见《直音》,《太平图话姓氏综》。
区别:笔画,结构不同。“厂+三个泉”,二十九画,“厂”下三个“泉”;“ 厵”是三十画,三个“原”。
三十画
驫(骉)与厂+三馬或馬(四个:上、下各两个)
驫:Biāo,见《汉语大字典·卷八》,《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厂+三馬:Yuán,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
馬(四个:上、下各两个):Sì,或驷(駟)氏,见《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等。袁义达:湖南有。
区别:读音,笔画笔顺(结构)不同。“驫(骉,通常以繁体字出现)”:三十画,三馬;“厂+三馬”:三十二画,“厂”头;“ 馬(四个:上、下各两个):四十画,“馬”旁。
......
不只这些,此仅为例。辨清字形,预防失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