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     |  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文化 > 道家文化 > 正文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05-08 12:32:00 | 来源: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道家提倡内圣外王之道,居山则修真养性,外出则入世济民。所以道士在山中修炼有成后,都会下山去度世。一方面也考验自己山中所修所学之真伪,以“功成身退”为有成。其中唐朝的道士李泌就是“道士出山”的代表。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为南北朝西魏时“八柱国”李弼之六世孙。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李泌幼年便有神童的称誉,在唐玄宗开元时期,他只有七岁,已经受到玄宗与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和奖爱。有一次,张九龄准备拔用一位才能不高,个性比较软弱肯听话的臣僚,李泌便很率直地对张九龄说:“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张九龄听了他的话,马上很慎重地认错,改口叫他小友。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李泌到了成年的时期,非常博学,而且对《易经》的学问,更有心得。他经常寻访嵩山、华山、终南等名山之间,希望求得道家神仙之道。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到了天宝时期,玄宗记起他的幼年早慧,特别召他来讲《老子》,任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在这个时候,他已经钻研于道家方术的修炼,很少吃烟火食物了。

综合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李泌至少有五次出山和归隐。

第一次出山在在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受到玄宗的重视,“令待诏翰林,仍东宫供奉”。然而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说李泌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今湖北省蕲春县)安置,而李泌干脆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第二次出山大约发生于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旧唐书·李泌传》说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进衡山修道,“有诏给三品禄,赐隐士服,为治室庐”(《新唐书·李泌传》)。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并勉强他吃肉,还为他娶朔方故留后李的甥女为妻。当时的权相元载认为李泌留在朝廷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此时刚好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为他派去一些僚佐,于是元载就盛称李泌有才,可担任此任,于是就在重用人才的名义下把李泌赶出了朝廷。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第四次则大约发生于代宗大历末、建中初。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常衮的排斥,先让李泌到澧朗峡(在今湖南省澧县)当团练使,不久,又调任杭州刺史。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李泌还有第五次出山的经历。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德宗逃往奉天,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召到身边。这一次,李泌在朝廷也仅呆了两年,至贞元元年(785年),又被任命为陕虢观察使。到了贞元三年(787年),李泌才回到朝廷,当上了宰相。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五次被排挤出朝廷,又五次回到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屡蹶屡起的原因,主要得力于李泌有道家无为之心性和处世之智慧。李泌先后五次入京为官,除前两次为主动入京外(,后三次都是被召,这说明李泌已经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做到了道家所提倡的“清静无为”,“功成身退”。随地牢记并显示自己的布衣、道士的身份,以此来避害全身。

李泌处在多事的战乱时代,和矛盾极为尖锐的朝廷。曾排挤过李泌的杨国忠、李辅国、元载都曾权倾一时,后又都在政治斗争中被杀。李泌以道家无为之道做有为事,即为国出力的同时,又淡泊名利,和权力保持距离。《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记载,李泌早就与肃宗有约:“俟平京师,则去还山。”收复京师之后,李泌不顾肃宗的真诚挽留,坚决到南岳当道士去了,真正实现了“道家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道家提倡内圣外王之道,居山则修真养性,外出则入世济民。所以道士在山中修炼有成后,都会下山去度世。一方面也考验自己山中所修所学之真伪,以“功成身退”为有成。其中唐朝的道士李泌就是“道士出山”的代表。

李泌(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为南北朝西魏时“八柱国”李弼之六世孙。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李泌幼年便有神童的称誉,在唐玄宗开元时期,他只有七岁,已经受到玄宗与名相张说、张九龄的欣赏和奖爱。有一次,张九龄准备拔用一位才能不高,个性比较软弱肯听话的臣僚,李泌便很率直地对张九龄说:“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张九龄听了他的话,马上很慎重地认错,改口叫他小友。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李泌到了成年的时期,非常博学,而且对《易经》的学问,更有心得。他经常寻访嵩山、华山、终南等名山之间,希望求得道家神仙之道。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到了天宝时期,玄宗记起他的幼年早慧,特别召他来讲《老子》,任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在这个时候,他已经钻研于道家方术的修炼,很少吃烟火食物了。

综合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李泌至少有五次出山和归隐。

第一次出山在在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受到玄宗的重视,“令待诏翰林,仍东宫供奉”。然而却遭到杨国忠的嫉恨,说李泌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今湖北省蕲春县)安置,而李泌干脆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第二次出山大约发生于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旧唐书·李泌传》说他当时虽然没有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进衡山修道,“有诏给三品禄,赐隐士服,为治室庐”(《新唐书·李泌传》)。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并勉强他吃肉,还为他娶朔方故留后李的甥女为妻。当时的权相元载认为李泌留在朝廷对自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此时刚好江西观察使魏少游请朝廷为他派去一些僚佐,于是元载就盛称李泌有才,可担任此任,于是就在重用人才的名义下把李泌赶出了朝廷。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第四次则大约发生于代宗大历末、建中初。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常衮的排斥,先让李泌到澧朗峡(在今湖南省澧县)当团练使,不久,又调任杭州刺史。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李泌还有第五次出山的经历。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德宗逃往奉天,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召到身边。这一次,李泌在朝廷也仅呆了两年,至贞元元年(785年),又被任命为陕虢观察使。到了贞元三年(787年),李泌才回到朝廷,当上了宰相。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五次被排挤出朝廷,又五次回到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屡蹶屡起的原因,主要得力于李泌有道家无为之心性和处世之智慧。李泌先后五次入京为官,除前两次为主动入京外(,后三次都是被召,这说明李泌已经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做到了道家所提倡的“清静无为”,“功成身退”。随地牢记并显示自己的布衣、道士的身份,以此来避害全身。

李泌处在多事的战乱时代,和矛盾极为尖锐的朝廷。曾排挤过李泌的杨国忠、李辅国、元载都曾权倾一时,后又都在政治斗争中被杀。李泌以道家无为之道做有为事,即为国出力的同时,又淡泊名利,和权力保持距离。《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记载,李泌早就与肃宗有约:“俟平京师,则去还山。”收复京师之后,李泌不顾肃宗的真诚挽留,坚决到南岳当道士去了,真正实现了“道家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李泌下山后入世弘道成就非凡,所谓“有道者事竞成”。

一,“以正治国”

肃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而李泌力争,认为应该由其兄太子李豫(即代宗)担任此职。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肃宗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倓遭谗被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为帝(见《新唐书·十一宗诸子列传》)。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在克复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协调了玄宗与肃宗的父子关系。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南岳李泌隐居读书处

二,“内平叛逆”

建中四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紧接着,身为太尉、朔方节度使的李怀光亦反,德宗可以说是内外交困,于是就有大臣提出与李怀光妥协。这时,“李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用带有文学浪漫色彩的方法说服了皇上,李怀光叛乱最终被平息。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南岳李泌隐居处,现为烟霞茶院

三,“外御强敌”

朱泚叛乱时,德宗曾向吐蕃人求援,并答应事成后把安西、北庭两块地方割让给吐蕃。后来,还是依靠唐军的力量击败了叛军,而吐蕃不仅不积极进兵,还趁机把武功地区抢劫一空。平叛后,吐蕃派使者来要土地,李泌坚决反对,朝廷最终拒绝割让土地。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南岳童子泉,李泌茗茶饮水于此

四,“宠辱不惊”

德宗立李诵(即顺宗)为太子,太子妃的母亲是郜国公主,郜国公主犯蛊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牵连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废除太子。对此,李泌反对的态度相当坚决,以至于德宗说:“卿违朕意,不顾家族邪?”竟拿灭族来威胁李泌,而李泌执意更坚:“世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新唐书·李泌传》接着记载说:李泌“执争数十,意益坚,帝寤,太子乃得安”。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传杭州虎跑为李泌仙人点化,当是李泌为杭州知府时功绩。

五,“以奇用兵”

在安史之乱、肃宗灵武即位之时,李泌就对国家命运作出了正确的预测:叛军猖獗不会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南岳邺候书院

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先不收复长安,用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牵制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干真不敢离长安,以这三地禁困敌四将。让敌军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疲于奔命。我以逸待劳,来避其锋芒。然后声东击西取范阳敌军巢窟”。李泌此谋略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

李泌还写了一篇《议复府兵制》,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府兵制,以便从根本上遏止军阀割据。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六,“理财有道”

在经济方面,在古代,漕运是国家大事,也是难事。在任陕虢观察使期间,李泌挖山开路,以便饷漕。由于此事极大地改善了京师的粮食供应。李泌任相后,大力改革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弊端,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七,“文学奇才”

据史载,李泌“尤工于诗”,他7岁能文,为张九龄所知。有文集二十卷,己佚。《全唐诗》存诗四首,又断句6句,《全唐诗续拾》补断句3句。除文学创作外,李泌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他对《周易》、《老子》颇有研究,玄宗曾召他进宫进授《老子》,晚年又参修国史。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李泌书“极高明台”

李泌藏书

 

“道士出山”之智慧 道士从政第一人李泌

 

李泌刻中国最早的斋馆印———“端居室”

李泌家中藏书充栋,人送外号“书城”。其父李承休就十分仰慕南朝沈约、任昉等藏书家,遇到图书必购藏于家。李泌除了继承遗书外,又有收藏并系统地整理了藏书,经部书用红色牙签,史部用绿色牙签,子部用青色牙签,集部用白色牙签。所有藏书均加盖了“邺候图书刻章”藏书印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