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养生     |  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养生 > 五行养生 > 正文
佛教养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03-01 10:28:00 | 来源:

 佛教养生之道
 

        佛教养生分修心、修性、居食养生三部分。修心术主讲慈悲、博爱;修身术主讲禅定,又分为内修身与外身两
部分,内修身就是坐禅形定,外修身就是对筋骨的锻炼

 。。。。。。。。。。。。。。\
分,内修身就是坐禅形定,外修身就是对筋骨肉的锻炼。 分,内修身就是坐禅形定,外修身就是对筋骨肉的锻炼。  
 

 

1修心

\

    修心,与道教的修德养性有许多共同之处。佛教十分讲究四大戒条——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修习禅定之前乃至修习禅定之后,都必须清净心灵、弃恶行善、约束行为、涵养道德,使人具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博爱胸怀。

2、修身

\

    修身分内修与外修两个部分。禅定是修身的主要入门阶梯,有的佛修者,毕生心血花费在修身上,以求有一个健康的肉体和自在的灵魂。
    内修就是坐禅入定。佛门的坐禅,是一种人体的元气调息活动,但它又有别于道教的气机调息。禅定又讲究参悟佛教义理,它不仅仅局限于元气的调息上,它是借助于元气调息这种手段来由静入定,由定而慧,最终修得正果。
禅定修习是佛家的奥秘,由于其义理深奥,历来不为普通人所掌握。民国初年蒋维乔先生佛道双修,尤重礼佛,根据自己的修炼经验,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公开流传,由于其接近白话,易于掌握,很受欢迎。
修习禅定要有一定的条件,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所谓禅定的修习,必须做到“备六项” 、“调五事”、“弃五盖”。

(1)备六项

\

    备六项是进行禅定修习前的基础。这六项是——持戒清净、衣食俱足、闲居静处、断诸杂务、入欲知足、近善知识。分述如下:
① 持戒清静
    戒者,佛门的道德规范及修习者应遵守的戒律。归纳起来就是四个方面: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
② 衣食具足
    修习禅定,必须是衣食无忧,这样才能安心修禅,不为生活所发愁,当然出家的和尚要有衣食供养。 
③闲居静处
    修习禅定的地方,最好是昼无人、夜无声之安静之处,最好是要远离野兽虫蛇、怨家仇人,疾病瘟疫,同时要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当然,所谓“大隐隐于市”,只要心静意诚,在闹市区同样也能修习禅定。
④ 断诸杂物
     修习禅定,必须要心静,修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断掉一些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尽量将当天应该做的事情做完,了结杂务心事,使心净意纯,专心修禅,这样才能很好地入定。
⑤入欲知足
修习禅定,不可多欲、事事不完足,这是修禅的一大障碍。知足常乐,是修禅的最佳心态。
⑥近善知识
修习禅定,最终目的是生“慧”,而要使人获得大智大慧,就必须亲近有道德有知识的人士。
 

(2)调五事

\ 

    修禅之初,调“五事”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调五事是——调饮食、调睡眠、调息、调心、调身,分述如下:
①调饮食
修习禅定,在饮食上必须做到不过饥过饱,不食不干净、不宜食之物。“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闷塞,坐念不安。食若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
②调睡眠
初修禅定,不可放纵贪睡,但又不可刻意减睡,而是适量而睡,睡醒即起。
③调身
修习禅定,要保证有充足的体力,因而在坐禅之前不宜做剧烈的运动,以免伤身。在坐禅之时,姿势要安好,不可过度紧张,亦不可过于松弛。
④调息
     修习禅定,须将呼吸调练到“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的境界,佛教称此种呼吸为“息相”。
⑤调心
修习禅定,入定前心要做到“不沉不浮”,即坐禅时意念不要飘逸浮动,这样会引起身体不安;也不要昏暗无知,头脑低垂,这样身无生气。入定之后心要做到“不急不宽”,即入定后不要摄心太猛,这样会出现头痛、胸痛。若是发生此症状,便要放宽心,意想身中之气流向下身;也不要任心过度,这样会由于意志散漫而出现倾倚曲瘘、口中流涎或者是心暗晦不明之症状,若是发生此症状,使要敛身提念,令心住一缘。
 

(3)弃五盖

\

五盖者,修禅之障碍也,进行禅修必须将之弃掉。这五盖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分述如下:
①贪欲盖
修禅时心中萌生的贪求食、色、名利、权位等念头。
②瞋恚盖
修禅时心中萌生的由于别人有负于自己而产生的愤恨、恼怒、报复等念头。
③睡眠盖
修禅时心中萌生的睡欲。
④掉悔盖
掉有三种:身掉——不喜修禅,想游走戏耍;口掉——谈天说地,歌吟辩论;心掉——心猿意马,杂念丛生。悔有两种:一是知道生“掉”之后而懊恼不安;二是心理负担沉重而悔恨怖畏,负疚悔罪。
⑤疑盖
    疑盖有三种,第一疑己——怀疑自身素质低劣而非修禅之人;第二疑师——怀疑业师无功而不堪教徒;第三疑业——怀疑禅修不行而见异思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