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大讲堂     |  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易经大讲堂
易学探奥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04-08 17:25:00 | 来源:

易学,是研究人世间变易的学问。研究易学,可以改变以往对儒学的曲解与误导:儒学不是单纯的道德体系,而是研究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对于易理的哲学理解,我尽求简单,不想复杂化和深奧化,因为:该时代人的心性纯朴,人犯了事,自觉在画好的圈子里服役,接受惩处,这就是“画地为牢“的典故。田忌赛马,混淆了马的上、中、下“等级”差别,胜了本该输的赛事。宋襄公的“仁义之师”,败于本该打胜的战事。如此纯朴的典故,不胜枚举。纯朴的心性时代,焉能出现复杂化、深奧化的思想时代?其实我们也经历过纯朴的心性时代,文革时期同属纯朴时代,相伴面来的是简单化的思想时代,出现新意涵的新典故,“囫囵吞枣”与“邯郸学步”。如果说,历史如明镜,可以深化后人的哲学认识;同样而言,现实也是明镜,可以回馈深化历史逻辑。纯朴的心性文化与简单化的思想文化相伴而行。故此,易理是简单化,后人理解复杂化了。简单化意味着思想的滞后性。只有精通易理逻辑的后续思想家,方可改变易理的简单化和滞后性,提升而推进易理逻辑,进入精深化和复杂化阶段。

从《易经》到《易传》,有着传承的逻辑线索。从天地人同到天地人参的逻辑过渡,天意代人事到易道人事的逻辑过渡。这两个逻辑过渡,是清晰于易学理论核心的逻辑依据。天地概念与原理,气象与现象,进入到人的思维范畴,法天地,仰观与俯察,深思与悟道,对天地万物循四时之序规律性的思考,引伸到随顺自然的人参悟觉,进而悟觉出心性人事的一番道理来。阴阳,物也,如天地;乾坤,气也,如天地气化;刚柔,气质也,天施主大生;地受主广生,以此天地意念逻辑融入心性人事本体范畴。在“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大千世界变易中,乾易知,如天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是乾易知的境觉、天职与能动。故此,乾知大始,必要至健,至健方可易知,易知则有亲,有亲则可久。坤简能,坤作成物,必要至顺,至顺方可简能而易从,易从则有功,有功则可大,最后归结:易(知)简(能)而天下之理得,刚柔主体之道,乾刚健主施而大生,坤柔顺主受而广生,贤人之德与贤人之事业,这显然是对心性人事主体的功能性与价值性的本体论述。人事心性化与心性人事化,完全融为一体。天地人同,天地人参。如果说,卜筮时代是“天意代人事”的时代,那么,《易传》后开创的是:天意看心性(民意),天命就是人事的时代.。<易传>开创的意念逻辑,直到现在,依然有存在的价值意义.。《易》道人事、天地人参、是易学的主题,是研究易理的逻辑线索.。.

《易传》谈及的概念.、意念与命题,如“探赜索隐”、“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穷神尽性以至于命”,等等,都是直接了当的陈述,没有作多少的哲理解释,这就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悬念。后人对易理的理解,都是依据其思想体系作自主性运用。.故此,《易经》的天地人同的理念后,出现天地人参与无为自然的儒道分殊,正视人为因果与避离人为因果的儒佛分殊,在儒家内部,天地人参理念也出现理道不易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与“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也.”,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的常变、体用、大中统一的易学理道体系之间的分殊。值得一谈的是,在<易传>三道中,阴阳天道的原理规则竞成为宋明理学体系的逻辑根基,仁义人道的原理规则成为心学体系的逻辑依据,至于刚柔地道、乾坤气化流行,所蕴含易简理得、健顺协同的心性人事原理规则,成为实学,以追寻实践效应为价值取向的气本说的逻辑基础.。在诸种学派中,谁更能符合、承继、更高发展于易理逻辑,这就成为研究易理必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现代人,如何真正从生活角度去感悟易理,从会通古今通义的角度去实现现实逻辑的贯通,这就成为研究易理必要解决的问题之二.。上述两问题未付予解决,易学终归为玄学而不是实学,任你熬尽脑汁,皓首穷经,难以缩短、越过二千五百余年存在与思维的逻辑隔距。

现时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业已严重地阻碍了现代文化的研究和建设。质文范畴是传统心性文化的第一范畴,先哲从人性物欲需求与合群明分社会性的道德需求的矛盾关系中,悟觉出质文矛盾,“质多文少则为野,文多质少则为史”。孔子也有同此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君子文质彬彬”。延至明清之际,船山更有精辟的心性人事的本体论述:“质文刚柔,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质文范畴存两极走向:文史与质野。在文革期间与改革开放时代先后重复与重演,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的心性本质,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心性异化与沦落。现时文化的研究水平及状况,也同样严重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哲学研究与哲学理解。如质文范畴存健康文明形态:质文平衡,质文合乎道体。同时也存两极的矛盾走向:文史与质野,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之化。刚柔的主体行为,存遵循事物原理规律,以及易简理得、健顺协同、质文合体的人事心性文化规律,成就主体的有为。亦有背离事物,心性人事规律的两极走向:无为与妄为,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之势。传统文化的质文刚柔两个重要范畴与义理,我们研究出什么?对先辈心性人文理念又有多少悟觉?这是令人寒心而伤感的事。我很赞同长白山学派提出的文明与文化的理念。文明是先导,文化是基础。没有文明之道,便没有健康的文化之道;没有健康的文化之道,我想也难以有文明之道。文明与文化之间的相资相成,便是《易传》所说的“化成天下”的理念。我们的文明之道在那里?健康的文化之道在那里、如何产生“化成天下”的文化效应?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