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  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华人公益 > 人物访谈 > 正文
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8-09-16 16:21:51 | 来源:

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

--记正县级退干部,洹河峡谷风景区经理武贵生

作者:张更明  李玉森

太行东麓,洹河上游,有一座幅员广阔、风景秀丽的马鞍山。
这里地处安阳市龙安区马家乡境内,山中有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为了实现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梦想,千方百计组织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队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十多年如一日植树造林,修路砌岸,治理荒山,改变家乡面貌。在他的执着奋斗下,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飘香,林海溢翠的洞天福地,生态绿洲,跻身于省级森林公园行业,成为河南省水利示范区,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赢得了父老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口称赞。
他就是正县级退休干部、马鞍山森林公园经理武贵生:一位对家乡魂系梦牵、终身挚爱的人;一位为建设家乡倾其所有、甘于奉献的人;一位为实现毕生事业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的人。
走近武贵生,你会真切的感受到他那种坚定乐观的人格魅力;了解他的人生经历,你会由衷地钦佩他情系家乡、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

宁肯苦干 不能苦熬

年轻时的武贵生就是一个富有抱负,充满梦想的人。
他出生在太行山下的马家乡岭头村,太行山铸就了他岩石般的坚硬秉性,也使他和家乡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1967年,他初中毕业后便回到了家乡,成为村里最年轻的干部。他带领群众修了全乡最好的路,改善了交通条件。组织乡亲们上山植树,造了一片又一片生态林。率队外出修建著名的跃进渠,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而且学会了垒砌技术,带出了一批能工巧匠。几年里,他处处干在先,走在前,成为乡亲们信得过的带头人。
1969年,震惊中外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激起了他一腔爱国热情。他积极报名应征入伍,立志报效祖国。1971年,武贵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军营梦”,成为东北某部队的一名战士。在艰苦的训练中,他始终以“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来勉励自己,深受首长和战友的好评。五年的军旅生涯,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头脑,历练了胆识,增强了才干,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6年,武贵生离开了绿色军营,回到了他挚爱的家乡。组织上安排他到当时的马家乡武装部工作,两年后又派他到岭头村任革委会主任,为他成就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创造了条件。
他的家乡岭头村群山环抱,土薄石厚,地理偏僻,交通不便。重回村里当干部,审视着荒凉的山岭沟坡,他的思想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上任伊始,他掷地有声地说:“宁愿苦干,不能苦熬。要想拔穷根,走富路,没有钱不行,咱再不能让大自然牵着鼻子走了!”
他是一个“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不能变”的人。当时正是吃“大锅饭”的年代,谁都不能搞任何副业,否则轻则罚款,重则批斗。而武贵生偏偏不信这个邪,决心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凭着当年在跃进渠掌握的垒砌本领,偷偷跑到外地联系门路,组织村民出村务工挣钱,果然使大家尝到了甜头,日子一天天地好了起来。纸里包不住火,很快,上级领导便发现了他的“秘密”。1979年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马家公社成立了建筑公司。领导看中武贵生有经济头脑,有组织能力,有开拓进取精神,有建筑才干,便任命他为副经理。面对组织的重托,他二话没说,欣然赴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之中。
虽然他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但第一次承包工程便出师不利。当时公社建筑公司有五级的建筑资质,他看到一山相连的林县人外出搞工程能挣钱,便揣上证书走南跑北找活干。他几经周折,终于在山西承接了一个小工程。他连夜兴冲冲地跑回家乡,带着20多个老乡奔向山西。可是事与愿违,大家辛辛苦苦干了七个多月,最后一算账,不仅没有挣钱,还亏了几百元。
出师受挫是痛苦的,被人埋怨是难受的。但这次打击并没有使他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他认赔不认输,硬是不服气。经过查找失误,总结教训,他又憋足了一股劲,决心拼出自己的一条成功路子。心诚则灵,在武贵生不懈努力下,他终于收获了“第一桶金”。
1978年春天,武贵生在鹤壁铁路线上的一个施工单位揽下了搬水泥、枕木的劳务活儿。山里人有的是力气,他带着40多个老乡在工地上没明没夜地干了两三个月,凭着憨厚、诚信和不怕吃苦的表现,赢得了施工单位的信任和好评。后来,施工单位不仅把全部体力活给他们干,还慢慢把一些小工程整体包给武贵生, 使他成为一个独立的施工队长。
武贵生初出茅庐,便显示出了过人的聪明才干。它不仅能够吃苦耐劳,而且善于动脑筋。由于注重成本核算,加强人员管理,严把工程质量,从而保证了收入效益。这样一年下来,他除了开足工人工资和一切费用支出外,还得到了5000元净利润。这笔收入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当时在生产队干一天的工分才值两三角钱。从此,武贵生的施工队时来运转,春风得意。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声望越来越高。他在家乡也有了一定的名气,被誉为走南闯北的“能人”。
武贵生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梦想之路,拥有了自己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永不服输的“犟脾气”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成就越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很快,改革开放大潮风起云涌,席卷全国。被称为农村伟大革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铺开,广大农民挣脱了大集体的羁绊,获得了充分的自由。有了一定资本积累和带工经验的武贵生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决心带领家乡的年轻人走出大山,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1981年,血气方刚的武贵生审时度势,提出了到北京发展的想法。当武贵生雄心勃勃地向别人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后,立即在村里炸开了锅。“北京是啥地方?没有不较真叫板的。那里的能人多得很,就凭你们这些土包子,根本不是人家对手,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一时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不少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面对和他在一起滚爬了三年的伙计们,他硬邦邦地说:“天下没有干不成的事儿,人都没有三头六臂,别人能中,我们也一定能行!”
说话容易做时难,提起进京伊始的经历,武贵生至今仍感慨不已 ;“在首都创业,真比我想象的要难的多。当时,各种花销往往出乎意料,想省都省不了。工地一般人都进不去,我只能东奔西跑,找点零活儿干,常常是入不敷出。”                                                   开弓没有回头箭,卒子过河无退路。武贵生,生来就有一种永不服输的犟脾气。他认准了的路,几头牛也拉不回。为了在北京发展,他在生活上抠得很紧,自己在地下人防找了间只有几平方米的房子住下,吃饭时总是捡最便宜的吃。吃大米,几乎都不买菜,总是偷偷地倒着人家的免费酱油拌着下肚,喝店里的免费面汤充饥。
“咱得摸着自己的腰包过日子,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这是他经常和伙计们说的一句话。
1982年夏季的一天晚上,皓月当空,凉风习习。劳累了一天的武贵生坐到街边一个大排档上三下五除二便吃完了一碗面条。他一面像往常一样一碗一碗喝着面汤,一面和同桌的人闲聊起来。他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那不同凡响的谈吐,引起了对面一位老人的好奇。当得知他手中有建筑公司资质证书,能够承包工程的时候,便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武贵生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叫魏延波,曾经是北京六建公司的经理。就是这样一个邂逅之遇,给他带来了登堂入室的难得机遇。“吉人自有天相”,说起这件事,他就眉飞色舞,笑不拢口,诙谐幽默的话语里流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悦。
在魏延波的介绍下,武贵生在北京承揽了第一个正式工程——为部队某部的一个大院落铺路。幸运之神终于在盼望中降临,武贵生喜出望外。他和伙计们抱着感恩的心理,干起活来特别卖力。盛夏的北京天气炎热,大地如蒸。烈日下,他们肩上晒脱了皮;酷暑中,他们浑身上下挥汗如雨;推着车子,脚被石子划破了一次又一次;为了赶工期,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但他们再苦再累,从无怨言,始终拼命地奋战在工地上。“这帮人真能干!”无论发包方还是工地周围的北京人,无不由衷感叹。就这样,他们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奋斗出来的。由于武贵生施工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卖力,特别重诚信,承接的工程越来越多,终于在北京闯出了名气,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
武贵生性格豪爽,思想先潮。他凭着满腔热情、精湛技术和   苦干精神,带着一帮兄弟在北京逐鹿建筑市场,一路走红。通过一次次的顽强拼搏和齐心协力的团队配合,他们的施工队以过硬的技术和经得起考验的质量,赢得了众多发包方的认可,逐渐由工程分包到工程总包,在北京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他们的施工队不仅干出了不少“样板工程,”“精品工程,”而且造就了一批行业精英,培养出了一支纪律严明,技术过硬的施工队伍。一时间,他和他的施工队誉满京城,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和视察调研的领导络绎不绝。
武贵生成功了,他终于圆了“北京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

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

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
1988年的金秋十月,他有幸接受了北京电视台记者的采访,使他的事迹首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就是这一篇新闻报道使武贵生脱颖而出,也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
原来,武贵生的施工队在北京市承揽的工程质量过硬,信誉度高,在建筑行业负有盛名。有一次,他们在丰台区建设的一个项目经过考核,被丰台区建委评为文明工地。丰台区建委把全区建筑行业组织起来,到他们施工队的工地召开了现场观摩会,介绍推广他们的经验。北京电视台记者闻讯赶来,现场采访了武贵生,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也许是天赐良机,当时,河南省建设厅领导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看了这段电视新闻报道后,眼前一亮,很为河南人高兴。他连夜通知省建设厅,马上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到北京参观考察。武贵生看到省领导如此关心他的施工队,倍感荣幸,深受鼓舞。他领着一行人一边看工地,一边介绍建设情况。在座谈中,他那“以诚信求市场,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人才求发展”的经验和体会,博得了人们的啧啧称赞。
日历翻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首都的建筑行业异军突起,河南施工队伍纷纷涌入北京,每年承揽工程有几百家之多。但因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统一的施工标准,科学的运作措施,各自为战,队伍混乱,一盘散沙,形不成合力,严重影响了河南形象。
面对北京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形势,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历史地摆在了省建设厅领导的面前:加强管理势在必行,选拔一个能够担当重任的一把手刻不容缓。
在这次参观考察中,武贵生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盘托出。这既是他长期探索的结晶,也是他成功的真谛。通过这次座谈,武贵生那清晰的思路,非凡的胆识,丰富的智慧,精干的才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起了省建设厅领导的关注和赏识。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有了“才美外现”的难得机会。
没过多久,河南省建设厅领导就派专人赶到北京,总结武贵生施工队的经验,考察他本人的基本情况。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研究,省领导和建设厅打破常规,选贤任能,破格作出了让他出任河南省建设厅在京公司副经理的决定,使他一下子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平民”成了一位省级建筑企业领导人物。关键时期,困难之际,他果然不负重托,很快使河南建筑队伍在京建筑行业扭转了被动局面,出现了崭新面貌。一年后,他以突出的才干和非凡的成就被提拔到了经理岗位上,并任河南省建设厅驻京建筑管理处副主任。时隔半年,担任了管理处主任的职务,从而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他执着追求的事业一步步地走向了辉煌。
走向领导岗位的武贵生,把整个身心投入到了对在京河南施工队伍的管理上来。他每天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星期天和节假日。平日里别人中午休息,他却一个人跑到工地现场考察。他像一个“陀螺”一样高速运转,像一个“铁人”一样超负荷工作。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让许多人感慨不已,由衷敬佩。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作为决策者,他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着眼长远,反复斟酌,全方位谋划着河南建筑业发展大计。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立足建筑行业实际,果断推出了六项措施:一是加强施工队伍备案登记,组织管理;二是统一收费标准,加强财务管理;三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四是实行质量追踪动态管理;五是实行文明优质目标管理;六是建立企业考核优胜劣汰制度。六项措施有的放矢,切中时弊。既有创造性,开拓性:又有前瞻性,针对性,在河南北京建筑行业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工作有章可循,很快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轨道,有效增强了河南省在京建筑行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信誉度。从而使在京的河南建筑行业声名鹊起,发生了根本转变。至今和他共过事的人提起当年的事仍然记忆犹新,很多人都感慨地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家老武就是有几把神仙刷子!”
武贵生始终恪守“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准则,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格要求进京企业执行各项规范标准,确保交付的工程是“良心工程”、“放心工程”、“优质工程”和“精品工程。”河南建筑大军先后承揽了涉及公共事业、住宅办公和房地产开发等重大工程。其中八一射击场纪念馆,中华世纪坛、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北京西客站、北京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均被评为“鲁班奖”和北京市“长城杯”优质工程。
武贵生不负领导重托,不辱历史使命,使河南省在京建筑行业风生水起,生机勃勃,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一流业绩,树立了一流形象,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考评。2001年他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被评为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成为河南省在京建筑行业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

治理荒山  造福桑梓

岁月无声流逝,武贵生在京一晃度过了30个春秋。
30多年来,武贵生始终情系家乡,初心不忘。2007年,安阳县委县政府推出了“发展回归经济”新举措,鼓励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振兴地方经济。县委书记“三顾茅庐”,推心置腹地和他深入交谈,征求意见,诚恳邀请他回到家乡发展,使他深受感动。当得知安阳县政府决定面向社会拍卖荒山的消息后,家乡穷山秃岭的落后面貌在他眼前一直挥之不去。想着县领导的殷切希望,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改革机遇,他再也坐不住了。经过反复思想斗争,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是,他抱着改变家乡面貌,造福父老乡亲的强烈愿望,毅然回到地方,参加了县里召开的拍卖荒山会议,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和态度。经过申请报名、公开竞标和民主评议,最后他和乡政府、村委会签订了承包合同,拿到了70年的荒山产权。
当时,不管是家人还是亲戚朋友,都认为这是拿钱在水里扔。放着在京良好的工作环境不要,在城市清福不享,来和这荒山秃岭打交道,真是太傻了。是啊,在这决定自己晚年命运的选择上,的确不能感情用事,轻率决定。需要思前想后,慎重考虑。任凭别人怎样说,但武贵生心里有不变的主意。他硬是做通了家里人的思想工作,说服了亲戚朋友,坚定地走上了“建设家乡,造福乡亲”的路子。
这一年,他主动向省建设厅辞去了驻京管理处主任的职务,退居二线,一边协助管理处开展工作,一边忙里偷闲回家乡策划荒山绿化工作。
2008年,武贵生离开了他工作和生活了多年的京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魂系梦牵的家乡,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创业之路。
轰隆的开山炮声惊醒了沉睡千年的马鞍山,也拉开了武贵生治理荒山的序幕。这时,他已经到了花甲之年。
武贵生走进大山,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寻路前行。在这人迹罕至的荒山深处,他披荆斩棘,攀岩越石,登上了玉皇峰顶。居高临下,一种山高我为峰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举目巡视,眺望着那裸露的山体,嶙峋的岩石,起伏的峰峦,荒凉的岭坡,回想着生于斯、长于斯、干于斯的漫长经历,他似乎看到了父老乡亲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真正意识到了治理荒山超乎想象的难度,深感使命艰巨,任重道远。他多年积聚的情感顿时爆发出来,情不自禁地仰天长啸:“不管多难,治理荒山我铁心了!”
山谷回响,余音袅袅,这分明是他向马鞍山发出的决战宣言!
从此,每天黎明时分,岭头通往马鞍山的乡间小路上,总能看到他一身地地道道农民模样的身影;每天中午,山里的工地食堂中,经常可以看到武贵生和民工一起吃饭的场面;每天晚上,在岭头村昏暗的路灯下,时常可以看到他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家的情景。冬去春 来,周而复始,他顶寒风,冒酷暑,晴天满身土,雨天两脚泥,烈日炎炎,他身上摔脱皮;寒风凛冽,他手上冻裂了口子。在山里干活,和石头打交道,摔伤磕破是常有的事。一天,他到山上检查施工情况。路窄坡陡,正走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失去平衡,仰面跌倒,顺着陡坡滚了下去。幸亏被山腰几棵树拦着,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大家纷纷跑了过去,看他脸上手上被划破了,血迹斑斑,都非常后怕,心疼地劝她休息治疗。可他执意不肯,还故作轻松地说:“阎王爷的生死薄上咱的阳寿还长着呢!这身子骨经得起磕碰,摔一下没啥,歇会儿就好了。”他忍着疼痛坚持不离工地,直到把工程检查结束,才步履蹒跚地回到了工棚。
十多个寒暑春秋,4000多个日出日落,他就是这样一天天走过来的。28平方公里的马鞍山处处叠印着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他究竟吃了多少苦,经了多少难,谁都难以说清。
最难忘的是2016年7月19日,马鞍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水冲堤决岸,路被冲毁,桥被冲垮,树被冲倒,不少池塘、水窖被流石渣土淤平。满山遍岭,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很多人惋惜地说:“这下老武可完啦,奋斗了十年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当时,武贵生的心都碎了。是啊,这毕竟耗费了他十年的时间啊!为了治山治水,他付出的太多太多。谁知苍天无情,顷刻化为泡影。满腔热血,毕生愿望,付之东流,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可是,饱经磨难的他炼就了永不言败的倔强性格。他思前想后,很快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于是,他又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以顽强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更加紧张而繁忙的灾后重建之中。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不仅修复了水毁工程,挽回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各项工程更加坚固,更加完善,重新出现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
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在他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跨越不过的沟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经受不住的考验!
十多年来,为了森林公园的建设,武贵生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度过一个清闲天。他情系马鞍山,没有路,就修路;路延伸不到的地方,就劈山凿洞;没有水,就建蓄水池;植被缺乏,就一棵一棵的栽树。据统计,十多年来,他倾其所有,多方筹集资金6·7亿元,植树480万棵,硬化道路30多公里,修建大小蓄水池88座,水窖36个,开凿穿山隧洞13个,修建凉亭11个,硬化节水渠道28600余米,垒砌石岸83600余米,动用土石320余万方。工程之大,施工之难,令人难以想象。而今,昔日光秃秃的马鞍山披上绿装,重峦耸翠,郁郁葱葱,亭台楼阁掩映在万木丛中,如画似锦,靓丽迷人,展现出一副美不胜收的乡村画卷。

扶危济困 大爱情怀

武贵生心地善良,重情重义。她心里装着家乡,装着他人,很少为自己着想。为了地方的公益事业,他慷慨解囊,在所不辞。他常说:”人生不在于得,而在于舍。只要你有条件舍,这是你的荣幸。”这正是他思想的真是表述,充分展现了他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大爱情怀。
乡亲们记得,不管是村里修路、打井、唱戏,还是乡里扶贫、建学校只要找到武贵生,他总是爽快承诺,不打折扣。据统计,他先后捐款100余万元,为地方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因此,有人说他是一位慈善家,有一副乐于奉献的热心肠。
武贵生对在森林公园务工的人员亲如一家,像兄弟姐妹,总是设身处地的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不管经济再紧张,总是确保足额兑现工资,从不拖欠;只要谁张口向他借钱,他总是满口答应;无论谁家婚丧嫁娶,他总要亲自过问;只要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千方百计解决。龙洞村有一位孤寡聋哑老人叫齐来生,经济困难,生活没有着落。一天晚上,他找到武贵生家里,表明了自己想来公园的心愿。武贵生了解这一情况后,马上做了妥善安排。不仅使他有了固定收入,而且解决了他的吃住问题,每当提起这件事,老人便笑得合不拢口。他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和人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用笔在纸上写道:“老武是个大好人!” 眼里流露出了满腔的感激之情。
人们不会忘记,2016年7月19 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突如其来,猝不及防。马鞍山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堤垮岸翻,树倒路断,被冲得一塌糊涂,满目疮痍。大灾面前,它不仅用自家的铲车清理打通了村民出行的道路,而且把铲车、钩机等机械借给乡里使用,及时解决了其他村恢复交通的困难。而他却拿起铁镐,带着园内所有人用人工清理淤泥渣石,投入到了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之中。他动情地对在场的人员说:“现在,咱全乡都很困难,别村更需要机械,我只好有劳大家了!”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向安阳县灾区无私捐款的义举。当时,安阳县政府为了动员社会各界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举行了大型赈灾义演活动。武贵生应邀来到了现场,他目睹重大灾情视屏,看到灾民声泪俱下的介绍,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尽管自己在这次洪灾中蒙受了重大损失,但当场毅然拿出10万元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当时,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举动深深打动了观众,全场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武贵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大爱情怀的人,危难之际,总是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武贵生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社会,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和拥戴。在这里,不管是乡村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只要马鞍山森林公园需要帮忙,武贵生一声招呼,他们就会马上赶到。一些原来对他承包荒山有看法,甚至产生过矛盾的人,也从内心深处发生了根本变化。60多岁的退休教师武发顺和他是堂兄弟,当年武贵生承包荒山时,出于对他的关心,武发顺劝他不要拿钱往水里扔。因两人性格都刚强,竟闹翻脸了脸。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发顺渐渐地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也积极主动地加入了他治理荒山的行列。他多次给别人说:“贵生是处级干部还能这样吃苦,为改变家乡的面貌掏钱出力,俺要不再帮一把,于心何忍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武贵生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有目共睹的成就,不仅赢得了人们的惊叹、感叹、赞叹,而且带动和影响了不少人和他一道加入了治理荒山的行列之中,使这里日新月异,加快了建设进程,注入了发展活力。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还是这方天,还是这片山,但再不是荒山秃岭旧模样,再不是穷山僻壤苦地方。在武贵生的组织和带领下,这里旧貌变新颜,发生了难令人欢欣鼓舞的巨大变化,使马鞍山辐射的八个村庄,一万余人,得到了有目共睹的实惠。
一是改善了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自然植被日趋丰富,为乡亲们创造了一方良好的生活条件和致富空间;
二是改善了生产条件。大量兴建水塘水池 和节水排水工程,达到了“接住天上水,拦住地表水,节约地下水,”的目的。不仅结束了山洪对荒山土地冲刷的历史,有效控制了洪水下山淹没庄稼的现象,而且解决了山下农民灌溉问题,为乡亲们种植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提高了粮食产量。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森林公园建设以来,安置了大量农民工,不少家庭妇女、残疾人、贫困群众都能在园内务工, 仅工资一项,每年可得到几十万元的收入。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以就业挣钱,有了可靠的生活保障。
四是提高了生活质量。森林公园的建成,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活动的好去处,改变了他们往日家里、街里、地里三点式的单调枯燥的生活模式。每当空闲时间,他们可以到这里赏花看景,游山玩水,有滋有味地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乐趣。
五是开阔了视野。伴着森林公园的兴起,村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改变了“土里刨食”的旧观念,从仅靠农业生活的传统习惯中走了出来,纷纷步入了务工、经商、开饭店等发展经济的行列,想致富门路的多了,竞相挣钱的人多了,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武贵生是一个充满激情、永不满足的人,也是一个勇于担当、敢作敢为的人。
武贵生忘不了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给他的触动。在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短板在贫困人口”的重要论述,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再三思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而地处山区的家乡还徘徊在温饱线上,有不少家庭还十分贫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开辟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这事关中央两个一百年的发展大计,决不能让家乡拖了全国人民的后腿。
思路一变天地宽,一幅崭新的蓝图在他脑海中开始酝酿。回顾着马鞍山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审视着这里的青山绿水,想着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尤其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先行”重大战略后,使他更加坚定了信念,果断的做出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决定。他底气十足的说:“我不仅要把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而且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这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造福一方!”
武贵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他的精心运筹和艰辛努力下,目前,马鞍山森林公园已形成八大景区:一是天然氧吧区;二是东山道教文化区;三是西山佛教文化区;四是洹河峡谷水系游览区;五是鲜果采摘区;六是曲径通幽观光区;七是夫妻林休闲区;八是樱花大道景观区。为了打造精品景区,为旅客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他在景区重点建设了2万平米的东安门综合楼、西山宾馆、太空饭店、农家乐等设施。眼前的马鞍山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安阳市西部即将成熟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态绿色景区,展现出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梦在马鞍山延伸。发展旅游产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规模大,项目多,标准高,范围广,战线长、任务重,为了搞好规划,武贵生不知费了多少心;为了筹措资金,他不知跑了多少路;为了工程建设,他不知掏了多少力。每一天,他都沉浸在美好的憧憬中,浑身总是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为了把马鞍山森林公园打造成高标准的精品景区,他计划再投资2亿元,在马鞍山建设飞泉瀑布、儿童乐园、可容纳千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和居住楼舍、空中玻璃桥、洞庭宾馆、双洞桃园茶社和开发千年古矿洞等项目。在洹河峡谷建设“九塘八湾一面坡”的水系工程、沿山栈道、水上游艇、水系乐园、野外养生沙滩和漂流等项目。届时,整个景区将集,游、购、娱、吃、住、行、休闲度假、医疗养生于一体,满足社会各界游客和来宾的不同需求,真正把家乡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让父老乡亲真正走出贫困,奔向小康,过上富裕快乐、幸福美满的生活。
看着武贵生整日在山上忙碌的样子,不少人感动地劝他悠着点干,毕竟是70多岁的人了。可是他对此却付之一笑,动情地说:“我要在有生之年把这里建设好,把旅游产业红红火火地搞起来,让马鞍山一带的老百姓家家能经营,人人能挣钱,不抓紧时间不行啊!”
这就是老百姓有口皆碑的“老武,”一个国家退休干部的公仆情怀,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
历史不会忘记,在太行东麓,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为了实现父老乡亲的梦想,苦干十多年,创造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奇迹。
人民不会忘记,一个在京事业成功的农民儿子,致富不忘乡亲,为家乡建成了一处造福当今,泽披后世的宝贵产业。                       
有一首诗热情赞美了他情系家乡、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
年轻立志走京城,
干事创业显峥嵘。
致富不忘家乡人,
功成难改赤子情。
治理荒山终不悔,
饱经考验为圆梦。
喜看今朝宏图起,
幸福产业立山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