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艺品在线     |  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中华五千年 > 中国文字 > 中华工艺品在线 > 正文
蜀锦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04-03 17:15:00 | 来源:

蜀锦,又称蜀江锦,是指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有两千年的历史,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它与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是蜀锦工艺的传承单位。蜀锦也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成都是蜀锦的故乡,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便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官城",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 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织工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

艺术特色

蜀锦是中国染织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蜀锦图案在中国工艺美术图案中,占有十分瑰丽的篇章,对中国后世锦缎染织图案的发展,具有承先启后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丰富,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占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提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水平,其中寓合纹、龙凤纹、团花纹、花鸟纹、卷草纹、几何纹、对禽对兽纹以及方方、晕裥、条锦群等传统纹样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蜀锦图案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蜀锦图案一个贯穿始终的特征,就是广泛而巧妙地应用寓合纹样。蜀锦艺人善于巧妙选用动物、植物、器物、字纹、几何纹、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祥禽瑞兽作题材,用其形,择其义,取其音组合成含有一定寓意或象征意义的纹样图案,这就是寓合纹。

先秦时期的织锦丝绸图案主要以简单的几何纹为主体,同时已出现了在几何骨架中相向对称排列的人物动物图案。秦汉时期的织锦图案突破了中国自西周以来装饰图案的单调格式,把简单的、静态的菱形几何纹、回纹、云雷纹和云气纹发展为在云气之间自由奔驰的各种祥禽瑞兽等动物图案,统称为云气动物纹,其线条比较粗犷、生动、简练,造型奔放活泼,取材主要是当时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接触到的云彩鸟兽、狩猎骑射等内容,在锦纹图案中还常常配以各种吉祥的铭文,如“富且昌”、“大宜子孙”、“万年益寿”、“长生无极”、“长乐明光”、“登高明望四海”等,这些铭文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宫廷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万年益寿”、“长生无极”等是当时的生活用语,“登高明望四海”,可能是颂祝汉武帝刘彻登泰山封禅的活动。登高明星四海锦,在锦面上呈现风云流动,祥兽奔腾的生动气象,云纹、祥兽彼此穿插自如,加上汉隶作铭文点缀其中,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考古工作者在中国新疆和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先后出土了为数不少的汉代云气动物纹锦,它们都是利用彩条经线的颜色来显现花纹的“彩条经锦”,被称为“汉式锦”,体现了早期古代蜀锦的基本组织和工艺特征。代表作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护臂)、延年益寿手套。吐鲁番阿斯塔拉226号墓发掘出来“连珠龙纹锦”残片的背面有墨笔行书题记:“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紬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官主薄,史渝”,为全国出土的丝织物中唯一记载出产地的古代丝织物,实属罕见的绝世珍品。当时蜀锦采用的“五重高密度经纬”织造法,这在两千多年后仍然是个谜。云气纹在汉代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和上层阶级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汉代成都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家崇尚自然,信仰阴阳乾坤、五行八卦,追求不老,修炼长生。云气即仙气,云气清风仙人出入之所,神秘莫测,变幻无常。祥云与瑞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这种与汉字铭文组合成的吉祥云气动物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很高的艺术水平,流传很广。

在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东汉以来丝织物加金技术,首先用于蜀锦,但其基本图案和织造方法仍然是汉代的延续。南北朝时代,一些动物图案以安祥的静态为主,如方格兽纹锦。在方形彩色格子中,排列着卧狮、奶牛、大象等静态的动物,采用两组彩条经线来衬托主体图案,形成一种新颖的风格。这段时期还出现了带波状主轴的植物纹样,以及缠枝连理、对称纹样等。成对称排列的动植物图案装饰在一定的几何骨架之中,如新疆阿斯塔拉墓出土的北朝时期的树纹锦,树的形象采用左右规则而对称的排列,各组树纹上下之间缀以菱形点,显现出色彩明暗的层次变化,规则而不呆板,树纹采用红色的彩条经线显现,有明亮突出的色彩效果,也是一种典型的彩条经锦。[6]唐贞观年间首开文字织锦之先河,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被唐太宗当作"异物"收入宫中。

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唐末,又增加了天下乐、长安竹、方胜、宜男、狮团、八答晕等图案。红色绫地宝相花织锦绣袜即典型的宝相花纹锦。在宋元时期,发展了纬起花的纬锦,其纹样图案有庆丰年锦、灯花锦、盘球、翠池狮子、云雀,以及瑞草云鹤、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天华锦源于宋代“八达晕”锦,也称“添花”、“锦群”以圆、方、菱形等几何图形作有规律的交错重叠,内饰多种纹样,并在中心处突出较大的花形,形成变化多样的满地锦式,素有“锦上添花”之美誉。在明代末年,蜀锦受到摧残,到了清代又恢复了生产,此时的纹样图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

织造工艺

蜀锦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踞织机(腰机)、斜织机、丁桥织机、花楼手工提花机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战国以来虽已出现了束综提花机,但普遍采用的仍是多综多蹑织机。[7]东汉一号墓葬(成都曾家包)内出土的画像石上的织造图,图中妇女投杼织造使用的斜织机是汉丝织业中普遍使用的机具,以后又有汉陈宝光发明脚踏蹑织花的织花机和三国马钧改旧绫机的说法。这种改造后的提花结构与现代成都双流一带农户家中的“丁桥织机”相似。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乃服》中对提花机的构造以文字和插图作了详实的叙述。现在成都蜀锦厂厂内“锦里购物中心”展出的由两人同台操作的清代竹木大型楼织机,其基本结构与《天工开物》中所述相同,因其机身长一丈六尺至一丈八尺,又称为长机。较古老的蜀锦织机实物,全国仅存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成都机房所用的两台,一台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大厅,一台在四川省博物馆陈列展出。

一幅蜀锦的完成,要经过设计、定稿、点匠、挑花结木、装机、织造等数道复杂程序。从图案的设计到锦缎的完成,短则四五个月,长则耗时一年。仅“织造”一道工序,就涉及很多技能技艺,如打节、打竿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如:投梭,就是把一个梭子从丝线中甩出来,是织造过程中看似很简单的一步,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把一个两斤重的梭子在经纬细腻的丝线里流畅地甩出来,仅这一项技能的练习就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经过这样繁复的工艺全程手工织出的蜀锦,色彩明快、鲜艳,从不同角度欣赏,光线会折射出不同的色彩,惟妙惟肖,细看图案,具有特殊的浮雕镶嵌式的立体效果。

古蜀锦是原汁原味的蜀锦,是成都蜀锦工艺品厂采用传统的蜀锦工艺机械化生产的,产量非常有限,产品品种也很有限。产品的开发时间也很长,少则数月,多则多年,不适合批量生产,也不适合个性化定制。但作品精美绝伦,且很少面市,极具收藏价值。

染色工艺

蜀地农业与蚕桑业十分发达,种植和应用天然色素植物的历史悠久,形成了一套自成特色的染织工艺体系。色素与色谱比较齐全,特别是染红色,最为著名。蜀锦又被称为“蜀红锦”、“绯红天下重”。蜀地染的蜀红锦,色彩鲜艳,经久不褪。已知流传到日本的许多著名蜀锦,如“格子红锦”、“赤狮凤纹蜀江锦”、“唐花纹锦”、“铺石地折枝花纹蜀江锦”均是红色或以红色为地色。至今在日本的正仓院法隆寺还珍藏着赤地鸳鸯唐草纹锦大幡垂饰、紫地狮子奏乐纹锦、狩猎纹锦等唐代的蜀江锦(蜀锦)。[9]此外,黄色、蓝色、紫色、黑色及其间色等染色工艺,有的一直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它是中国丝绸染色工艺留传下来的一件瑰宝,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现代蜀锦

进入五十年代末期,在国产电动织机上也能仿制出蜀锦的产品。现代蜀锦是五十年代中后期恢复的蜀锦,采用了现代技术织造,保持了蜀锦色块饱满,立体感强的特点,并较大程度的提高了产品的产量,缩短了作品的设计时间。现代蜀锦由四川蜀锦研究所技术人员研究开发,已基本得到市场认可,是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品,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的政务礼品也常选用现代蜀锦。

现代蜀锦的品种有月华三闪锦、雨丝锦、方方锦、条花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缎八种。均源自明清两代形成的流霞锦。"方方"、"雨丝"、"月华三闪"这著名的蜀锦被誉为"明清三绝" 。雨丝锦从传统的"月华三闪"发展而来。近代有"月华雨丝"。现代蜀锦用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色彩鲜艳。 建国前盛行的方方锦被面,是取材于寺庙天花藻井图案,现在已不再生产了。方方锦的特点是缎地纬浮花,再单一地色上,以彩色经纬线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内饰以不同色彩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古朴典雅的花纹图案,如梅鹊争春、凤穿牡丹、望江楼、百花潭等。这种结构的装饰手法,是对魏晋时代的方格兽纹锦、唐代的格子红蜀江锦等著名锦样的继承和发展。

雨丝锦的特点是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经丝组成,色络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粗细匀称、既调和了对比强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条间的花纹,具有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图案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天安门、杜甫草堂、望江楼、百花潭、芙蓉白凤、翔凤游龙、莲池鸳鸯、蝶舞花丛、葵花、牡丹、梅竹、龙凤等。

月华锦在锦面上以数组彩色经线排列成由浅入深、又由深入浅逐渐过渡的晕繝彩条,有如雨后初晴的彩练,锦面上再饰以装饰性花纹,花枝招展,令人赏心悦目。月华锦“地组织”为八枚经面缎纹,彩条起彩,纬线显花,体现了对蜀锦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上世纪70年代后国内就无人掌握月华锦织造技艺了。

铺地锦又称“锦上添花”,其特点是在缎纹组织上用几何纹样或细小的花纹铺满地子,再在花纹上嵌织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线),如宝相花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显得格外富丽堂皇。散花锦的特点是花纹布满锦地,常见的图案有如意牡丹、瑞草云鹤、百鸟朝凤、五谷丰登、龙爪菊、云雁等,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浣花锦又称花锦,它是由古代名锦“落花流水锦”发展而来的,传说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贵妇人根据溪水荡漾的变化而设计的花纹,而且在锦织成后,多数在锦江上游溪水潭内洗涤,故名。其特点是地组织采用平纹或缎纹以曲水纹、浪花纹与落花组合图案,纹样图案简练古朴,典雅大方。

民族锦一般采用多色彩条嵌入金银丝织成,多用于民族服饰,故名。其特点是锦面上的图案从经纬线交织中显现出自然光彩,富有光泽。常见的图案有团花、葵花、“万”字“卐”“寿”字等。彩晕锦的特点是织纹华贵相映,明暗匹配,层次分明,并以色晕过渡,花纹绚丽多彩,别具一格。

发展历史

蜀锦兴起于汉代,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经锦)为主,唐代以后品种日趋丰富,图案大多是团花、龟甲、格子、莲花、对禽、对兽、翔凤等。清代以后,蜀锦受江南织锦影响,又产生了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等品种,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月华最具特色。雨丝锦是利用经线彩条宽窄的相对变化来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月华锦则是利用经线彩条的深浅层次变化为特点。月华锦牵经时要根据彩条配色以及经线配色的编号,按彩条的次序、宽窄、色经的深浅变化规律来排列籆子,每牵完一柳头,必须调换一部分篗子,称为“手换手”,此为蜀锦独有的牵经方法。蜀锦的织造在汉唐时期以多综多蹑织机为主,唐宋以来使用束综提花的花楼织机。现代蜀锦采用的是分条整经的方式,适宜于牵彩条经。蜀锦历史悠久,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14]唐代蜀锦技术有很大发展,并远销到日本、波斯。

北宋建立成都锦院,元明以来品种更多,应用更广。蜀锦(包括经锦和纬锦)常以经向彩条为基础,以彩条起彩、彩条添花为特色,织造时有独特的整经工艺。朱启钤丝绣笔记》:“盖春秋末时蜀未通中国,郑、卫、齐、鲁无不产锦。”又云:“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魏晋以来蜀锦勃兴……”西汉时,蜀锦品种、花色甚多,用途很广,行销全国。《太平御览》引《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唐代蜀锦保存到现代的有团花纹锦、赤狮凤纹蜀江锦待多种,其图案有团花、龟甲、格子、莲花、对禽、对兽、斗羊、翔凤、游鳞等。宋元蜀锦仍然品种繁多,十分精美,可从元《蜀锦谱》中窥见一斑。

明末,满清入侵中国在四川大开杀戒,对蜀锦生产摧残严重,成都不仅遣到严重损坏,地面建筑几乎荡然无存,「锦坊尽毁,花样无存」。清代初期,织品花样只存天孙锦一种。[15]清代蜀锦得到恢复,并受到江南织锦很大影响,[16]又产生了月华锦、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等品种,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月华锦最具特色。但由于江南丝织业的发达兴旺,地位上升,四川的丝织业一直没有达到明代盛时的地位。清代蜀锦,在国外仍然享有盛名,被称为“名贵的蜀江锦”。宣统元年(公元1909)蜀锦参加南洋博览会,获得“国际特奖”;1937年5月,蜀锦在美国纽约市召开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上获得“东方美人奖”。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受到很大打击,蜀锦已失去昔日的风光,规模、产量已不及以往,临近解放,已是一片萧条景象。解放后,失业的蜀锦工人在政府的扶持下,于1951年9月,通过生产自救,组建了成都市丝织生产合作社(成都蜀锦厂的前身),恢复了蜀锦的生产。 1956年,在市手工业管理局的领导下,按照朱德委员长第一次视察工厂时提出的蜀锦要向高精尖发展的指示,汇聚了干部,专家、老艺人、能工巧匠,研究、考证、临摹历代旧锦,搜集民间图样,创作新图案,在五十年代中后期,织出了“凤穿牡丹”、“白鹤闹松”、“龙凤呈祥”、“双狮戏球”、“刘海戏蝉”、“天女散花”等民间传说图案的衣料,恢复了断档失传四十年的“月霞三闪缎”、“锦上添花”、“通海缎”、“双经葛”、“方方锦”等84种图案及八丝、五丝等传统经纬组织的织法,设计了“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农林牧副鱼”等新图案。“文革”时期,蜀锦的传统图样被作为“封资修”停止了生产。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中,新一代设计人员对蜀锦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整理、考察了北方丝绸之路、江浙丝绸、西藏拉萨、香港市场等,

与老一辈的蜀锦艺人一道,推陈出新,复原了五台清代竹木提花蜀锦机(现存北京、四川省博物馆及成都蜀锦厂),试制出明代典雅古朴的“八达晕锦”、“蝶花纹锦”、“福禄寿喜锦”。目前,蜀锦厂内购物中心现场表演展示的是唐代“天花板”、“方块园花锦”。这一时期,工厂还运用现代织绸设备恢复了“百鸟朝凤”、“龙凤”被面,在传统彩条经线上织出“文君听琴”、“嫦娥奔月”雨丝蜀锦被面,创新了“云龙八宝”、“彩凤”、“巴蜀胜览”(四川十大名胜风景)新型织锦被面,“熊猫”挂屏,“望江楼”座屏,以及蜀锦旅游系列工艺品。工厂连续四年为美国大庆公司生产唐代“花鸟纹锦”、“梅兰竹菊”、“彩蝶”等十支图样的蜀香缎;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制作室内装饰用沙发绸;为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精制高档释伽牟尼等佛像。九十年代初期,创新题材,研制出大型多色“百子图”织锦被面,“财神”织锦挂屏;唐代新样品“花树对鹿锦”等新产品。

蜀锦曾一度辉煌,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到上世纪90年代,蜀锦开始走下坡路。2003年成都蜀锦厂倒闭,被成都蜀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兼并,原成都蜀锦厂厂址被开发商改建成旅游购物场所蜀江锦院(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另成立了成都市蜀锦工艺品厂

遗产保护

2006年5月20日,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成都市的叶永洲刘晨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