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艺品在线     |  当前您的位置:首页 > 中华五千年 > 中国文字 > 中华工艺品在线 > 正文
钧瓷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04-06 17:26:00 | 来源: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中国奢侈品联盟体成立后,中国元素十大奢侈品品牌亮相,河南钧瓷与中国奢侈品牌靠近了一步。大宋官窑钧瓷名品,与茅台等品牌一起入选。

 

钧瓷 - 简介

  钧窑也称均窑,均州窑是宋代初河南禹州市钧台建立的瓷窑。钧窑古瓷窑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钧瓷是以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近年来,钧瓷珍品除用于国家领导人的馈赠礼品及世界级、国家级大型会议赠品和收藏外,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远销日、美、英、法、意等国,年创汇200多万美元。2003年,禹州市神垕镇等地被国家批准为钧瓷原产地,受到保护。

  钧窑瓷器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有声,清脆动听,圆润悦耳,犹如金属,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古朴典雅,艳丽绝伦,尤以多种窑变为其他窑口产品所不及,釉色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色彩纷呈,争奇斗艳。古人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多样和窑变的微妙之美。 
  钧窑器物多为鼎、沪、洗、盆、盘、碗、瓶、人物、尊等。产品贵在窑变画,画为天然非人力所绘,有“钧瓷无双”之说,元代起南方即有仿钧器皿,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窑)。宜钧为陶胎,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广钧亦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层铁锈色底釉,故釉面颜色较深且有兔毛纹状。炉钧是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烧的一种低温釉,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胎色洁白,釉较薄,光泽性强,缺乏宋钧高温那种厚重奔放感。 
  钧瓷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铜红釉的稳定烧成,它改变了以往单一色釉瓷的局面,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时至今日,在钧瓷的故乡河南禹州钧瓷生产再创历史辉煌,呈现“窑烟遍地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

钧瓷 - 历史

 

  禹州市神垕镇,世称钧瓷之都。钧瓷是中国著名的工艺瑰宝,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

  钧窑是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与汝、官、哥、定诸窑齐名。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四十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裕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窑的先声。

  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十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1949年以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钧瓷 - 起源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中国宋代五大民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 - 特点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钧窑土脉细,釉彩有兔丝纹:红的像胭脂、朱沙,青翠的像葱,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种颜色,俗称海棠红、梅子青、茄皮紫、天兰等色彩。钧窑瓷器常发生窑变,除本色釉外还会变出其他颜色,而钧瓷的名贵正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钧瓷无双”的说法,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对钧窑的评论:“均州窑色如胭脂者为上,青若葱翠、紫若黑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钧瓷传统作品尊、鼎、洗、瓶等陈设品,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钧瓷胎质,陶冶清纯,坚实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艳丽。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双配”,也是钧瓷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钧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赞赏。钧瓷的经济价值更为同行业所重视。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钧瓷 - 钧瓷器型

  钧瓷与其他瓷器一样,由陶器演变而来,是对陶器的继承和延续。根据考古发现和对现存古钧瓷的研究,古代钧瓷的器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日用生活器皿类器型,另一类为陈设类器型。有的专家认为,以碗、盘、碟、炉、鼎等民间日常用器为主的俗称民钧。与此对应的,是以花盆、洗、尊、瓶等为主的造型,俗称官钧。官钧瓷器,造型大雅,窑变美妙,被认为钧瓷中的珍品。流传于世的官钧瓷器十分稀少,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哈佛大学赛克勒美术馆等处。世界范围内公私收藏的官钧瓷器仅有百余件,弥足珍贵。
  钧瓷的名称,往往依器型而定。所以,历代的钧瓷生产都十分重视器型的塑造,并因此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考古学家和鉴赏家也往往把器型作为钧瓷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具体来讲,唐代钧瓷的器型多为实用类器皿,如碗、盆、盘、罐、坛、注子、瓶、炉等器具。除此之外,也有极少数装饰品,如腰鼓形的拍鼓。这表明唐钧的器型已从实用向装饰、审美方面发展。唐代瓷器的造型大多丰润、浑厚、庄重、素穆,故以庄重古朴著称。
  到了宋代,钧瓷得到朝廷的重视,始设官窑烧造。宋代钧瓷线条流畅、质朴端庄、趣味高雅、自然天成。相比唐朝的钧瓷造型,其更具文化气息,式样也更加丰富。传世的除生活器皿类器型外,还有花盆、盆托、鼓钉洗、出戟尊、奁、瓶等陈设类器型。仅花盆,其式样就有海棠式、葵花式、莲花式、渣斗式、仰钟式、正方式等多种。

  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金、元时钧瓷得以复烧。此时,各地争相仿制钧瓷,曾经风靡一时。这一时期的钧瓷器型主要为日常生活用瓷,陈设瓷较少。突出的器型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元代钧瓷的造型多为瓶、碗、盘、钵、炉、罐、鼎、枕等,注重于应用瓷器,鲜见盆、奁、洗、尊等陈设品。其造型虽类似宋钧,但由于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文化背景,所以普遍显得硕大、粗犷,并形成了粗犷、豪放、狂野、繁复的个性。

  有的专家认为,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但也有专家对此不予苟同,甚至以现存钧瓷中明、清钧瓷较多为例予以反驳。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上卷》中提到钧窑时,称“此窑唯种蒲盆底佳甚”。说明从明代开始,钧窑已经被文人士大夫看重,钧瓷成为庭院、书房中的贵重陈设器被普遍使用。专家对现存的钧瓷进行研究后发现,明朝钧瓷的造型模仿宋钧,除花盆外,还有琮式瓶、玉壶春瓶、高脚盘、荷叶盖罐、荷叶大盘、鼓钉洗等。

  清朝时,钧瓷曾经得到较大发展,品质也有很大提升。钧瓷的器型既有生活器皿类,也有陈设类;造型既有仿制,也有一些创新。但从存世的官钧瓷看,花盆居多。清宫旧藏的20余件官钧瓷中,花盆占了大半,且式样众多,有海棠式、葵花式、菱花式、长方形、圆形、六方形等。可见在清代宫廷之中,钧窑花盆也是颇得皇帝喜爱的陈设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8件官钧瓷,花盆及盆托19件、洗6件、尊3件。
  现代钧瓷随着烧造工艺的改进,成品率大大提升,器型也逐渐丰富起来。吸引了大批艺术大师和工艺大师投身钧瓷创作,推出了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以卢广东、卢广兴为代表的卢氏家族,还有刘福安、晋佩章大师等,大胆地推出了一些具有时代气息和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有韩美林大师创作的“春夏秋冬”、“鱼”等系列、荣昌钧瓷坊的“易之华夏系列”以及孔家钧窑、苗家钧窑、神州钧窑、金鼎钧窑、锦丰源钧窑创作的国礼系列等。尤其是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举办中国钧瓷文化节,促进了艺术交流,推动了钧瓷的创新和发展,优秀的钧瓷作品不断涌现,钧瓷的艺术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

钧瓷 - 种类

  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花、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鹉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钧瓷 - 烧制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景德镇窑在清代也烧制仿钧窑瓷器。

工艺浅析

  钧窑传统烧成方法是以氧化铜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用1280℃~1300℃烧成。胎体先在900℃中素烧,而后进行釉烧。釉烧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决定产品外观质量最重要的一步。由于钧瓷呈色对气氛敏感性强,在工艺上很难控制。窑内气氛、温度的波动会使窑内不同区域的产品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说“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就是这个道理。50年代以来,在钧瓷生产的实践中,工人和科技人员对钧瓷的烧成作了大量研究,总结出不少新的经验,不断提高烧成技术,改进烧成工艺,提高了烧成率和成色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般说来,钧瓷的整个烧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氧化焰阶段(0℃~1040℃)。从点火起到400℃,这一温度区间升温速度不宜过快,用小火供烤,缓慢升温。因为这时是排除匣钵、产品及窑内的水分,如升温速度快,产品内的水分迅速挥发而带来的气体膨胀有可能导致产品炸裂。400℃以后,窑内水分已基本排掉,所以此时可关闭窑顶天窗,在氧化气氛下逐步升温,直到转火温度达到1040℃,这一阶段的需时间约5~8小时。此时釉而由于受热而产生初始膨胀,表面呈未烧结的多孔状态。由于氧化,釉内的各种有机杂质及低温沉积有釉面上的游离碳粒子基本发挥,就为第二阶段的还原打下了基础。
二)还原阶段(1040℃~1150℃)。窑内还原气氛的形成主要是由人控制煤的燃烧程度来实现,即通过人为的作用调节窑内新鲜空气的进入量,使烯燃料不能充分燃烧而产生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有时也用燃煤加水产生水煤气的方法亦可实现一定的还原气氛。在实际操作中,窑内新鲜空气的流入量是靠窑炉的闸板来控制的,若要形成较强的还原气氛,闸板放的低一些,从而减小烟囱的抽力,窑内气体流动减慢,流入的新鲜空气就少,反之闸板放高,烟囱抽力大,窑内气体流动快,空气流量大,还原气氛就相对较弱。但是仅靠调节烟囱的抽力来控制气氛,常带来一些不利因素而影响烧成,如闸板过低,煤层不能充分燃烧,热量减小,窑内升温速度减慢;而闸板过高,窑内气氛和温度波动大。因此,要达到要求的理想气氛,常常要通过几个方面的同时努力才能实现,这就是在控制闸板高度的同时,要注意控制燃煤添加量及燃煤的湿度。
(三)中性焰阶段(1150℃~1270℃)。此时,釉面形成完好的玻璃体,由于高温下釉层流动,消灭了釉泡和针孔,使釉面更加光亮。这一阶段必须严格防止氧化发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因此,以弱还原焰为宜。同时要消灭,拉平窑内各种温度,减少温差,并防上降温。
(四)氧化阶段。当温度达到所需的烧成温度(1280℃~1300℃)时,均热保温1-2小时,立即停火,然后打开窑门自然冷却,大量的新鲜空气流入窑内和高温下的釉面接触,氧气釉面的氧化过程是铜红釉色层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为的色层组织是指整个釉层是由多个颜色各异微小釉层组成的。如钧紫釉,在反光显微镜下其色层组织为四层,第一层厚度为0.16-0.18毫米的茶褐色透明釉;第二层是紫色,紫中加有一些淡蓝色云状物,厚度0.3-0.6毫米;第三层是0-0.3毫米的不连续红色层;第四层是厚约5微米的淡蓝色层,这一层是釉面铜的氧化层。这四个色层的形成是窑内冷却开始时,由于釉面温度很高,氧气对釉层氧化和扩散造成的,因而铜红釉必须在还原气氛和后期氧化气氛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形成。
  总之,钧瓷的烧成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即使是在同样操作规程下,由于气候、煤质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并借助于现代化控制仪器的使用,才能使整个过程得以完备、准确的控制。

钧瓷 - 鉴定

鉴定要领是:
(1)宋代产品 <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2> 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3> 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 <4> 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5> 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2)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3)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 
(4)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

钧瓷 - 文化

  神——以其玄妙独有的“窑变”艺术,创造出绚丽缤纷,千变万化的钧瓷神韵来。“神”在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乳光交融、变幻无穷且特点各异的来,故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人意不可为的纯天然形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位居“五大名瓷”之首。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钧瓷无双”,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出窑一幅无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诗句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亦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说,既所谓“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奇——似琴如铃的开片声,优雅骇俗,寓动于静,伴以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其莹润釉质更加透活欲滴,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的釉面上呈现出珍珠点、蟹爪痕、蚯蚓走泥纹等奇妙的艺术效果。古语云:“官钧瓷器玉为泥”,好似“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

  妙——浑活莹润的钧瓷极富艺术灵犀,它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即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下会给你以新的发现、新的感受。灵动透活、别具神韵似“指纹”般独一无二的窑变,自身特色更是奇妙、迷离,诗云:“钧瓷无双,窑变无对”。

——因“窑变”聚色成形,而形成景观者为绝。犹如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仙山琼阁般意境万千的钧瓷景观。诗曰“晚茫霞微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返回